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作文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6.9K 次

篇一:《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500字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

作为文化名人,陶行知是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大先生。其思想理念、教育方法一直以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学习、效仿的标准。怀有初心,追随大师,成为陶行知式的教育者,是我从教以来的崇高梦想。以前,只断断续续读过一些陶行知的文字或者别人介绍陶行知的文章,对陶行知的理解很零散很片面。现在,有幸认真阅读了李镇西的著作《重读陶行知》,算是对陶行知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作为一名教师,我的灵魂深深地被震撼,思想再次受到洗礼,从教初心重新被唤醒。

读了《重读陶行知》这本著作,我从陶行知身上读出了三个字——人,爱,真。

首先是“人”。在教育思想上,陶行知把每一个受教育者当做“人”,有对独立思想、有健全人格和尊严的人来看待。在《活的教育》的演讲中,陶行知特别指出:“我们办教育的人,总要把小孩子当做活的,莫要当做死的。”“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他还举例,比如儿童合群,有好奇心等待,教育都要符合儿童这些心理特点。不但如此,教育还要依据儿童不同的能力。同在一间教室教一群儿童,教师要按照各个儿童的能力去教授。

在陶行知眼里,每一名受教育的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各有优缺点,各有自己的理解、接受能力。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堪称是一篇解放儿童的宣言书。从旗帜鲜明的标题就可以看出陶行知的主张:接触儿童的痛苦,让他们快乐。他认为:“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非常痛苦。”成人不但要解放儿童,而且还要帮助儿童自己解放自己,和儿童一起把地狱敲碎,一起建立乐园。在七十多年前,陶行知就提出“首先要尊重儿童的人权”,特别是生命权。

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是给儿童以幸福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重在我们认为应该给儿童什么,而忽略了他们需要我们给他们什么。

目前的教育现实是我们教师把握着话语权,总是一位地强调学习强调成绩,总是渲染夸大现实社会的丛林法则,压迫着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其结果往往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无趣和痛苦,更有甚者使个别学生产生悲观厌世心理。所以,把受教育者当“人”来看,当“活人”看,是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和素质。

其次是“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一个“爱”字。在《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一文中,陶行知对师范生大声疾呼:“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儿童的心灵世界竟有如此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陶行知先生有一颗真诚博大的爱心,同时又有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若要教育好学生,真心真意爱学生,把学生当做一般大的朋友,是我这名教师应该时时牢记的原则啊!

第三是“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它也是陶行知一生的教育追求。

晓庄学校建立第二年的时候,陶行知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上一年的收获。在文章结尾,先生这样深情地说:“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的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认为“心心相印”这四个字,一颗“心”属于教师,一颗“心”属于孩子。这两颗心只有相印了,教育才是真实的。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感受,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想完成素质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我们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中国人民和学生。真心爱学生,真心爱教育。这种“真”发自于内心,付诸于实践。

“陶行知的每一个字,都闪着光,温暖而明亮,永远照耀着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室,还有我们的灵魂……”李镇西的《重读陶行知》一书让我们领会了“教育”二字的真谛,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也明显地看到自己作为教师的差距。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教师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随先贤的足迹,净化灵魂,坚定信念,笃志从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二:《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500字

喜欢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更感动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一直以他为榜样,做教育的探索者、实践者。最近读完李镇西笔下的《重读陶行知》,使我获益匪浅,不仅为他的教育理念所折服,为他的爱国情怀而敬仰,更是钦佩陶老教育思想的深邃,让我感受到一个伟大教育家高尚灵魂所带来的强烈冲击。

一、做“活教育”的执行者,带给学生自由和快乐

爱满天下是陶老奉行的教育格言,他提倡教育应给人以自由和快乐,倡导活的教育,活的教育应该如鱼在水中一般灵动,鸟在林中一般欢欣,花草在春天一般生机勃勃,回顾我们的教育历程,如今宏伟的教学楼高高屹立,宽敞的教室窗明几净,高端的电教化设施不断更新,但孩子们的作业负担更重了,近视眼更多了;体质更弱了,睡眠时间更少了,想象力更贫乏了,创造力更枯竭了……显然我们把一个个活泼的学生当成装知识的容器强行灌输,丝毫不考虑孩子的精神世界,只是一味的填鸭,从而把教育变成了死教育。双减政策的实施,实际就是在奉行陶先生提倡的活的教育,活的教育就是要知道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同的,我们要设法辅助他,使他能力发展,为他提供最适合他学习的方式,课堂上,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心理,课堂上的状态,接受知识的程度,然后用最适合的方式引导他,活的教育不是交给孩子知识,而是教会孩子如何获取知识,每个教育者都应记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享受到自由和快乐,像鱼儿那般舒畅,像鸟儿那般活泼,像花儿那般绽放……愿我们都能成为活的教育的执行者。牢记: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的影响;教育能促进人由纯粹的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教育给人以美德、知识、技能、智慧……

二、秉承“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的教育理念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教育的真谛,陶老倡导不仅要爱孩子更要懂孩子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真正的爱就包含了懂,所谓懂孩子就是理解孩子,离开了懂就没有真正的、完整的爱。曾有一张照片,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儿抱着一条大鱼在亲吻,看上去,孩子很爱这条鱼,又是搂抱又是吻,但细想,孩子懂这条鱼吗?他理解这条鱼吗?在不懂鱼的情况下,离开了水的鱼很快就会死,死于孩子的爱。我们许多教育者,很多时候就是这个爱鱼的小孩,这种爱是危险的,教育离不开爱,更离不开尊重,而只有懂孩子,才能真正尊重孩子,所以我们教育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心理学修养,善于走进学生心灵,敏锐的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孩子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真正做到懂孩子,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力,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三、立志做新时代有教育情怀的幸福老师

陶老曾说:好的乡村教师第一要有农夫的身手,第二要有科学的头脑,第三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时代也发生了变化,但对教师的要求依然没变,教师要有为大众服务的情怀,教师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要用科学武装孩子们的头脑,用艺术美化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从愚昧走向文明,教师要时时问自己:我有没有为大众服务的心,有没有自觉为学生传递人类精神文明之光的使命感,教育本身就意味着进步与发展,意味着推动历史,教师有传递文明火把推动社会进步的天职,希望我们所有教育者能把教育当做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饭碗的教育者。愿人人都不苟且的工作。“不苟且”意味着抵御外在的诱惑,坚守内心的良知,不管社会风气如何,决不放弃应有的理想、情操、和气节。“不苟且”是一种灵魂的芬芳,是一种高贵心灵的追求。厚实的学问,儒雅的修养,崇高的理想,赤城的爱心,纯洁的童真,丰富的智慧,宽阔的胸襟,凌云的气节,伟岸的风骨,朴素的良知,自由的精神……构成教师高贵心灵的内涵。

让我们践行陶老的教育理念,追随陶老的教学方法,坚守初心,迎着朝阳,不断前行,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越走越远。更愿陶老每一句话闪着的光,更温暖而明亮,照耀着我们的校园、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室、我们的灵魂……

篇三:《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500字

假期里有幸阅读了李镇西的《重读陶行知》一书,读后感触颇多,作为一线教师,教育的根本在课堂,课堂的核心在学生。教学其实是一门艺术,我甚至觉得在“艺术”前应该加上“精雕细琢”,因为教师想让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高效,必须关注一切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东西,样样都不能忽略,否则,极有可能降低教学有效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接班人。而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

这就给我们教师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上实现对学生物理技能,物理素养的培养?即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物理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就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十多年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自己教学行为的选择,可以这样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我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达到什么样的情感目标在许多教学设计中都有所体现。

二、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是《物理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体现物理学习的价值。在一节课中,一个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会让学生久久回味。然而创设的情境必须为我们的物理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引起学生兴趣而牵强附会的话,那么情境就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价值,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具有导向性的提问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会提问题的教师。

四、适度的合作探究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真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得以实现。新课程为了强化这种精神,在教材的很多处都设立了“探究”一栏。但是学生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点上方可有效。即个体在问题解决中,陷于苦求不得之处,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

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师动生不动,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在台上讲得热火朝天,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教师如果设计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其中,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合理整合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传统物理课堂以教师的“精讲”为主,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课堂则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活动。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讲代替不了学生的活动,同样学生的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和提升,活动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只有合理整合两种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必须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同时还需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前的指导,并根据学生的活动进行合理地概括,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以上仅仅是我通过实践后认为物理教学有效教学中的应该注意的几个环节,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面对新课改,我们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教学真正成为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

篇四:《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500字

读了李振西老师的《重读陶行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反思自己教育生涯,多年来有得与有失,见贤思齐让我受益匪浅。

教育是什么?为了培养下一代使其获得知识、技能、经验,明辨是非,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及习惯的人。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能力,还要形成信念,滋养人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师要面对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他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最理想的教育——“活的教育”。孩子能够在教育中享受到自由和快乐,像鱼儿那样自由舒畅,像鸟儿那般活泼,像花儿那般绽放……教育教书十多年来,自我反思,并没有使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与快乐。应试教育之下,考试成绩称为衡量孩子最主要的标准,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教育即没有改造人心,也没有改造社会。李镇西老师讲到,他在丹麦一位数学老师对考试的看法“我们之所以要考试,仅仅是通过学生的试卷来了解老师哪些地方把学生教懂了,哪些地方还没懂。在教学中我虽然没有唯分数论,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不用有色的眼光去评价成绩差的孩子,给他们已关注和关怀,给他们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成绩。但对学生的成绩问题,我更多归结到学生的个人能力上,很少反思自己的教,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书,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教学是双向,老师教和学生学,在教学成绩不理想时,我们单方面的归结到学生的学,是很片面的。我应该更多的去反思老师的“教”,那老师应该如何来做呢?我从陶行知先生身上汲取了很多经验。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教师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热爱自己的事业,才能对学生更有耐心爱心,对教学更有恒心和热心,更积极的去钻研教学,主动去汲取养,不断提升自我。

教师“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根本说,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让教师的“教”服务与学生的学,相信学生的能力与潜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创新。

教师对学生公平,有耐心和爱心。一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走进孩子的心灵,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教育是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让自己更好生活于这个社会。成绩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我们更注重的应该是学生的道德和品质,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做贡献。学校不是机器加工厂,我们要因材施教,针对孩子不同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得。

教师要解决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决定教育的品质。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是行为约束者,不是思想的主宰者,而是起着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陶行知先生认为,师生要共学、共事、共修养,同甘共苦,平等民主。让学生做的事,教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躬亲共学;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躬亲共守。同时,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知错就改,严于律己。激励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进步,用活的教育去教活的学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把握教育的方向与目标,培养对国家有用的公民。学习专业的前沿知识,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老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用渊博的知识滋润孩子。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方法,不断践行课堂改革,形成适应于学生的新的教学的方法模式。

教师工作是平凡的,年复一年送走一批批的孩子。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小事大做,把自己汇入伟大的事业,让小事成为大事,最终造福国家,也成就自己

篇五:《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500字

从教13年来一直以为自己只是一位合格的体育教师,自从去年承担班主任工作以来才发现,自己是有教育情怀的,是有师爱的。师爱是一种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是一种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尽职尽责的美好情感。这次暑假在拜读李镇西的《重读陶行知》中看到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与我对教育的理解产生了共鸣。然而,当我们将这种无私的爱撒向学生时,通常是通过对学生的严格教育来体现的。有道是“教不严,师之惰。”然而,学生有时却不理解老师的这份苦心,仅仅把它看成是我们对他们的管理和束缚。那么,如何让学生真切的理解师爱,让师爱在理解中闪光,增强教育效果呢?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关心学生成长,融洽师生间的情感

从感情上来说,每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是人之常情。学生在感情上更希望得到老师如同父母的关爱。我认为融洽师生情感,这是让学生理解师爱最基本的一点。记得,在担任班主任时,班内有住宿生,父母都在外地上班,无暇顾及他们。父母不在身边,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教育,给予关怀,不但会使一些孩子走上邪路,更严重的话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前途。这样的孩子,适当的引导关心或许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我会发动班干部平时多接近这样的孩子,多关心他们,跟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做功课,让他们用心去感受集体的温暖。再加上自己经常与他们促膝长谈,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点滴,让他们切实的理解师爱,学生才能愿意接受你,理解你。喜欢所在的班集体,才能在这个集体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尊重学生人格,加深师生间的理解

实践证明:班主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强心,激励他们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相反,如果我们不尊重学生,尤其在公共场合,哪怕是无意识地用羞辱的语言去刺激学生,他们非但不理解,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不仅会疏远老师,造成师生情感淡漠,甚至还将造成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导致班级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勿庸置疑,老师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是师爱的一种体现。记得我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时,性急的我对班内的一位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将平时积攒的怒气朝着她一下子喷涌而出,冷嘲热讽相继而来,学生感觉自己的人格在的众多同学面前受到侮辱,课堂中和我发生了矛盾冲突。此事发生后,我深刻的进行了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在接下来的班级管理中,我吸取教训、始终把学生的自尊、人格放于首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本学期我班有一名约束力较差的男生,迷上了网络游戏,有一次竟私带手机利用上课的时间玩耍,这一举动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在了解情况后,我经过冷静思考,把此事的发生,作为一个引导学生的良好契机,连续两次的班会,我精心组织,充分的抓住“上网”中一些有代表性、产生不利影响的事例,组织学生讨论、批判,让他清醒的认识到沉迷网络产生的负作用。“真情所至,无坚不摧”,花费的心血,最终没有白费,我帮他戒除了网瘾。通过良好情感的双面沟通和交流,师生间建立了融洽的感情,学生也真正理解了师爱。

三、做好家长工作,增强师生间的信任

众所周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肩负着多重使命,责任重大。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班主任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和家长沟通。这也是师爱的一种深刻体现。而学生通常不能理解这份师爱,在他们的头脑中,老师家访,找家长座谈是告状、打小报告,是对他们的束缚。为让学生理解老师的这份良苦用心,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我,通过实践认为,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进行家访、座谈之前首先要找学生谈心,诚心的和学生说明老师的意图,让学生理解老师和家长座谈的目的。

2、和家长座谈时,学生要参与其中,面对家长,老师还要与学生友好的交流,使其感到老师的信任和尊重。

3、与家长交流时,要尊重家长,与家长平等的沟通,从而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途径,以此也让学生从中体会老师的一番苦心。

4、座谈中对于学生的进步,面对家长,老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充分的肯定,对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适当的明确指明。并激励学生奋发努力,改正不足。

爱——在理解中闪光,在理解中升华!当学生在理解了老师的爱之后,也会以爱回报老师。他们回报的方式就是尽量让老师少为他们操心,自己尽可能地按老师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由他律变自律,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zuoweizaiti/huati/1294532.html

  • 标签: 读后感 作文读后感50字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重读陶行知》读后感1500字(精选5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