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话题作文 >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精选5篇)作文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精选5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1.3W 次

篇一: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精选5篇)

仁者,深谙仁德可带来人生最大的乐趣。智者,知道仁的好处,处事能够知行合一践行仁德。陶行知先生毕生在教育领域践行王阳明先生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思想,李镇西老师则是始终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

《重读陶行知》是李镇西老师的读陶思陶随笔,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不仅感悟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师者仁爱之心,也沁润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

大道至简,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与毕生追求诠释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让我最得意的是,从我身边走出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我的教育理念: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我和学生共同追求的境界:让人们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老师是陶行知教育智慧的忠诚追随者与践行者。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仁爱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充满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对父母知多少”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需要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学生的作品中体现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

三、践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线教师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与李镇西老师为楷模,学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仁德为根本,提倡生活即教育,与新教育倡导的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出一辙,是值得吾辈终生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教育命题。

篇二: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使教师向业务型和专家型教师发展,我校开展了暑假教师读书活动。通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感受颇深,受益非浅。现将近期的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我所拜读的是李镇西老师的《重读陶行知》这本书,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李老师在书中用纯朴的文字讲述着他进行教育的点滴故事,向我们传达着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思着自己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事中的一言一行。我一边读一边细细的感知、品味、思考,仿佛在聆听一位智者在娓娓道着一个师者的责任与使命。

李镇西老师这本著作包括序言和后记共分76篇文章。开篇就介绍的是大先生陶行知,紧接着说的是陶行知的初心,让读者初步了解陶行知,然后就根据陶先生的思想列举了一个个在教学中生动地实例,而这些实例中可以说篇篇蕴含着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其中有两篇文章令我感受最深,也耐人品味。下面就这两篇文章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篇《教师只能说真话》摘录一点如下:在搞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时,我们真的是在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做吗?或是明明平时根本没有做,但一到结题的时候却通过编造的文章而“硕果累累”……陶行知先生一生都以‘追求真,贯真理,为真理而战,对一切形式的虚假教育充满了厌恶,因而热切呼唤教育的真挚、真诚、真实。而作为教师教育目的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然而,如果您知道了现在的教育几乎无处不假:‘创重’迎检作假,‘普九’验收作假,教育科研作假,职称评定作假,教师论文作假,学生作文作假,公开课作假,班会课作假,三好生作假,保送生作假……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李镇西老师因为今天教育中的种种造假而不能追随先生而痛惜。实际在当今社会里,造假是流行的,各级各类文件、意见铺天盖地,检查、评比推波助澜,打假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但社会上假的东西却一天多于一天。像李镇西这样有知名度的老师敢说真话的不多,能说真话的更少,说真话被视作背时之举,怎不令全国十杰教师李镇西痛心!怎不令所有教育工作者寒心!我深深为李老师敢说真话的勇敢所打动,惊叹李老师的尖锐,敢于直面教育现状。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感慨,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无奈,而我们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另一篇是李镇西老师的《不要你哄,不要你捧,只要你懂》。读了这篇文章,更惊叹于李老师的尖锐,敢于直面教育现状。虽然李老师的话语有些偏激,和当今的体制有悖,但是总觉得说得句句有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能也会时常感叹教育现状的不足、教育体制的不合理,我们的老师是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前行。李老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教育离不开社会,这是对的;但教育并不只是消极地受动于社会。教育需要思索,需要个性,需要民主。我希望自己也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把自己的感情都投注到教育中去,把青春和热情都投射到学生身上,用师爱铸就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材。李镇西老师给我们大家都树起了榜样,我愿以此自勉,在教育的道路上向着自己的理想跋涉,追求成功与卓越!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还有人说,遇到一本好书也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想,李老师的书就象是一盏指路明灯,指引照亮了我今后教育生涯的道路,能够与李老师这么一位教育界的高尚而又平凡、真实的人对话真是我的幸运。

篇三: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暑假期间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重读陶行知》一书。书中内容清新隽永,语言质朴生动,犹如夏日里的阵阵清风,汩汩清泉,沁人心脾,滋润荡涤着我的灵魂。《重读陶行知》不仅仅是李镇西老师的读书笔记,更是他多年来学“陶”、思“陶”、践“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镇西的这本书作为桥梁,让我有又重新思考了初中物理教学如何提升的问题。只要坚守初心,追随大师,每一个老师都可以成为陶行知式的教育者。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人民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努力,也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教育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洞穿历史的力量,经过近百年教育实践的考验,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这恰恰不就是我们物理学科的课程标准吗?

物理来源于生活,但物理知识比较抽象,生活现象比较直观,在物理教学中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原理结合生活体验进行授课,是物理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关键。同时,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所以要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何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社会化呢?

一、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能够在生活中得以运用,但同时知识又存在于生活中,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血压计的原理是什么,苹果为什么在成熟后会自然落地,在自然中为什么会出现自然的现象等。教师可以通过将生活中的这些物理现象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讨论,以达到让学生明确物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将生活经验运用到物理教学中

在物理的新课程改革中添加了生活的因素在其中,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学生大量地做与生活不相干的练习题,学生不会感到题目的枯燥无味,而是会从物理学习中发现乐趣。例如,在讲授《做功和内能的改变》一课时,用一则生活中的现象来引出学生要学习的新物理知识,在课程的开始问学生,当你感到手冷的时候,你为什么会不自主地搓手取暖,它的原理是什么?学生顿时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时引入新的物理知识,就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

学生在学习了物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提高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公安人员利用大气压强的知识,通过测量罪犯留下脚印的深度和厚度,从而计算出罪犯的体重,为更好地侦查破案提供了有力保证。这是一个与生活、工作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学生如何从现有的问题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很好训练。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它对物理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更新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习意识,活跃了物理课堂教学气氛,真正做到了物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生活中。

篇四: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这是陶行知当年对晓庄师范全体师生说的一番话,今天读来感觉这是陶行知对中国的每一位教师的殷切叮咛。

老师首要的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的无比热爱中。

”学生回答问题出错,考试不合格。都可以再来一遍。但如果挫伤了他们那颗稚嫩的心,就可能留下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痕。如果我们能够触摸孩子的心灵,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就会体会到孩子的需求。孩子在乎教师给他们的一个微笑,在乎教师给他们一个鼓励。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爱的使者。教师要尊重和珍视每一个孩子那颗纯真稚嫩的心,不让他们心底里那份美好的愿望泯灭,让他们的星空蔚蓝起来。让心灵充满阳光。那么,作为老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勤观察慧眼识珍珠,了解学生心里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工作在一定环境下的确是一门特殊的艺术。老师只有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学生同甘共苦,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学生的教育也就顺畅多了。如果我们不通过观察去真正了解孩子们内心想的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只想着自己的口中的道理,而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怎么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

二、多思考锦囊出良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

走进学生的心灵,多增加几把评价的尺子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因受到鼓励而走向自信、走向成功。师生心灵的接触与交往,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缩短空间和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它是一种催化剂。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上进心。任何人无论是成人还是羽毛未丰的儿童,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一个优秀的老师之所以能成功地引导孩子们优中显优。劣中创优。就是他们善于思考出点子、找路子。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不断鼓励孩子们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三、细工作师爱见真情。

引领学生天天向上。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这决定了老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充满人情味、充满对人的理解、信任、尊重,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让他们在教育之细微处体察到老师的一片苦心,感受到老师的一腔真情。老师能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高尚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勤奋细致的工作指导学生不断学习进步,天天向上。

这个世界是有爱之人的世界。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什么是好的教育?显然不是教导学生外在的知识,而是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让他们自己去认知世界。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算得上真正的教育。

篇五: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读书学习,才能具备新时期的教师素质。书本是无言的老师,在我认真阅读了《重读陶行知》之后,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有了以下体会和收获。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使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感觉到爱学生就应让学生健康成长,免受伤害,为此每节课之前我都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隐患;教学中对某些有危险的动作做好保护与帮助工作;每节课都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我认为热爱学生,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种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二、学会欣赏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声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有的学生看死了,把他们看成坏孩子,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他不会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材。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欣赏优秀学生的同时应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例如:有些较胖的学生也许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体弱的学生体育成绩不好但是他锻炼的态度端正;还有些同学打篮球不行,他可能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好;特别是一些学习差的调皮学生,因平常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作为体育教师则更应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他们好动,课堂上思想放得快,在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技术动作掌握较快、较好。应抓住机遇给他们创造表现自已聪明才智的机会。培养他们为集体多流一滴汗、多献一份力量而顽强拼搏的荣誉感,培养他们成为体育尖子和对本班集体荣誉的责任感,再把这种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转移到学习上去,使他们各个方面不断进步。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保持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欣赏。只有欣赏你的学生才能树立他们自信,才能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喜学、乐学于你的课程。

读完这本书我不断地提醒自己学会爱;学会把每个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欣赏学生,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学会向学生表达自己的爱,让学生能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工作,才不会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为你会发现:在付出爱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着爱!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zuoweizaiti/huati/1293993.html

  • 标签: 读后感 一篇读后感作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精选5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精选5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