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6.87K 次

篇一: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选8篇)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并积累文言字词。

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3、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课时重点: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课时难点:合作探究,思辨两则寓言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寓言故事导入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河南濮阳)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二、朗读课文,梳理文意

三、复述故事,加深印象

四、理解分析,思辨寓意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讨论并归纳:

五、理性思考,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

篇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穿、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预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来看看《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师范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再指名学生朗读并让学生点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待,等待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到。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于井中: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翻译课文。齐读一遍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第二步、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这句话有歧义,本意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在当时的情境中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具体的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分别从传之者、丁氏和宋君的角度说说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有什么现实意义?

传之者: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子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

丁氏的角度: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不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宋君的角度:治理国家一定要头脑清醒,详察民情,绝不可轻信谣言,以讹传讹,误了国家大事。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你认为谁的做法好?为什么?

三、学生练习:学法大视野85页4、重点实词(4)(5).课堂训练2、3题

四、板书设计: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道听途说

宋君闻之:穿井得一人之使、验证真相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篇三: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吧!那么,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举手发言,教师订正。

2.师:好了,他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3、解题: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自由思考并回答)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请同学结合实际来谈谈。

学生自主思考,可以分组讨论,举手回答。

教师适当点拨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篇四: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1——2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分析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一、明确课表要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寓言的特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及启示。

2.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3.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续编或自编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中外寓言的学习兴趣,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培养健全人格。

二、课前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由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寓言

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三、课堂教学展示

(一)、通读课文,深入探究:

用自己的话翻译这则寓言。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二)、文言字词的落实:

(三)理清故事情节:

(四)问题探讨

(五)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篇五: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畅的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

3、理解寓意,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难点)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哪些寓言故事?

(同学们举手回答:《农夫和蛇》《守株待兔》《画蛇添足》《滥竽充数》)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么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

(板书《穿井得一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溉汲(让学生认读)

2、介绍作者: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3、有情朗读:

(指定几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老师加以指点)

三、重点字词: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而:表承接于是就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中打水。

及:等到

其:代词,他

告:告诉

得:得到,这里指“节省”

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传:传播

闻:听说,知道

之:代词,指这件事

得:得到,这里指“发现”

道:讲述

之:这件事

“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这件事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令:派遣

之:这件事

于:向

对:回答

得:得到,这里指“节省”

一人“之”使:的

之“使”:使唤,这里指劳力

得:这里指“发现”

于:在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求“闻”:动词用作名词,听说的消息

若此:如此,像这样

不若无“闻”也:听说,知道

5、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老师指导)

(五分钟以后让学生展示合作成果)

出示全文翻译: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需到外面去打水浇田,(因此他家)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就传播给其他人,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我说的是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6、通过翻译同学们对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更形象的理解课文,一些同学把这个故事排演成了课本剧,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给我们展示一下;(几位同学上台表演)

(演完后学生点评,师生给予鼓励)

四、想一想,说一说: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五、理解寓意:

1、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老师提示: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

(1)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详查,弄懂真相,不要轻易相信传言,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2)说话要防止歧义。

2、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六、历史中还有一些寓言故事和这篇类似,同学们一起了解一下:

(出示故事内容,让学生朗读)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随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意思是三个人谎报集市有老虎,听着就信以为真。比喻谎言多人重复,就好像是真的了。

七、作业:总结文中“闻”“之”的用法

篇六: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翻译文章,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寓意,理解寓意,培养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1、多角度概括寓意。

2、如何选定角度。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及方法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今天之前应该已经学过一些寓言了,请同学们回忆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则寓言。那么谁知道什么是寓言呢?(以下同步利用好多媒体)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则中国古代的寓言《穿井得一人》(屏幕显示: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二、翻译学习《穿井得一人》

1、朗读《穿井得一人》

a、全班集体朗读

b、个别朗读

2、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老师订正。(多媒体显示:)

3、在基本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全班在此齐读《穿井得一人》,然后老师投影出示相关句子,全班齐读并做必要讲解。

4、复述故事大意。

三、讨论

通过对这则寓言的学习,大家来讲讲该如何对待传言这个问题,传言是不是一定可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

四、启示

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谎言,更不能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多媒体显示)

五、小结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了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使大家得到启发。

六、布置作业

结合实际,写出你对《黔驴技穷》的理解

篇七: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意,积累实词,理解寓意。2、习得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思、论、练等活动过程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轻信流言的坏处,不传播未经自己查实的话。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内容,悟出寓意。

教学难点:

归纳文言文断句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讲述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讲述你喜欢的寓言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讲述寓言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师: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常以假托的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穿井得一人》这篇寓言故事,它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介绍出处和《吕氏春秋》(学生抢答)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26卷,分为12纪、8览、6论,共一百六十篇,摄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展示1、我来读。

生1朗读课文,教师及同学点评。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寓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借助小注释和工具书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展示2:我会翻译。(先解释红色或蓝色字词,再翻译句子,后说说具体用了哪些翻译方法。)

生2翻译: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师生点评。

生3翻译: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师生点评。

生4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生点评。

2、问题探究:

学生展示3:我想说。

①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

②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

③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请讨论分析其原因。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小结:

A.丁氏表述不够清楚。

B.“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C.“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④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小结:A.说话一定要说清楚。B.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五、拓展延伸,悟断句方法。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试找出一两个断句的方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资料链接:

(一)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断句的步骤

1、先通览全文,弄清文章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大意全理解,方可动手把句断。(切忌一边看一边断)

2、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先易后难细分辨)

3、反复咏诵,检查修正。

(三)做练习,悟方法。

1.请为下面句子断句,并观察思考这些句子的断开部分有何共同的明显标志,从中可悟出可根据什么来断句。

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②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③公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学生小结:方法一、察对话,定句读

老师补充: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白”“语”“道”等为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即可进行断句。

小试牛刀: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2、请为下面句子断句,并思考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可悟出可以根据什么来断句。

①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③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学生小结:由上面的3个句子可悟出断句方法:找顶真,定句读

④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据排偶,定句读

学生总结:方法二、据修辞,定句读

老师补充:文言文也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而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3、仔细观察第2小题的第②和第③小题,断开前及断开后的词语都是词。这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通常做语和语。由此,也可得出什么方法来断句?

师生小结:方法三:找名词(或代词),辩主宾,定句读。(主语前,宾语后断开。)

小试牛刀:①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

②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4、以下句子最后一个字都是词,由此,你又悟出了可找什么词来断句?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⑤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学生小结:方法四、找句末语气词,定句读

六、课堂小结。(展示4、学生小结)

七、作业。

阅读下面短文,解答以下问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用:资用,即路费。③御者:驾车的仆夫。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

1.告臣曰()2.我欲之楚()

3.离楚愈远耳()

二、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

三、请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四、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课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既落实基础,明确学习方法,又适度拓展延伸。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有明确的导向,知道自己在课前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习。通过这种自学,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乐趣,也大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其次,课堂上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说出自己的所感、所疑、所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通过多种方式的展示,学生从课堂的看客变为课堂的主宰,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产生了一种无可代替的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不足之处在于从对课文内容理解到拓展延伸部分过渡不够自然,有的学生未能够悟出文言文断句方法,在老师讲解后的练习中学生未能学会灵活运用方法去进行断句。

篇八: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溉汲”、“及”、“道”、“对”等实词以及“而”、“于”、“之”等虚词在本文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会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溉汲”、“及”、“道”、“对”等实词以及“而”、“于”、“之”等虚词在本文的用法;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传声筒”,“我们一起去吃饭吧!”

(二)、《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三)、“书读百遍”

1、范读课文,正字音。

2、合作朗读,明句意。

(四)、翻译通

1、请同学展示合作朗读的成果。

(五)、援疑质理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2、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七)、总结梳理

1、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寓言,你能根据这些小故事概括一下寓言的特点吗?

2、文章中心: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chuzhong/zhongkao/1227189.html

  • 标签: 穿井 精选 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