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精选3篇)作文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精选3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2.17W 次

篇一: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

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精选3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是阅读教学倡导的“一课一得”。而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让我对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了清晰的认识。

阅读这本书时,在很多处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一次又一次的咀嚼,细细品味,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回顾自己平常的教学,许多地方做得不尽如人意。重情感,轻语用;重视“教什么”,忽视“怎么教”;重视“写什么”,轻视“怎么写”。

这本书中,王林波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文教学世界。说熟悉,是因为他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一样也有读书、对话、思考等;说陌生,是因为这些读书、对话和思考并没有把学生导向理解本位、感悟至上的泥沼,而是将他们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之途。在语言文字的习得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润物无声。

阅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对探索“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言语表达为重点”的教学理念更坚定。

解读文本,培养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王林波老师说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具有专业的眼光,用语文的视角来解读教材,透过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关注到作者的观察顺序,看到作者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拥有对文本进行深入、透彻的解读能力,才能将自己所解读的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解读体验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结构、内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运用。如在讲解《搭船的鸟》的第二段时,王老师认为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到这段话是关于小鸟外形的描写,还要关注作者的观察和写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作者在描写小鸟的外形时先写得是羽毛的颜色,再去写嘴巴的颜色。那是由于站在船头观察到小鸟的,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顺序更加合乎情理。最后,由于这只不知名的鸟,人们不熟悉,就用人们常见的鹦鹉来做比较,这样这只小鸟似乎就变得不那么陌生,更加亲切了。虽是短短的一段话,但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文本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使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实际观察,才能写出生动、有特色的语言。如果我们没有深入文本去解读,可能这段话就仅仅被当作是对动物外形的描写,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再深入一些,就会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和观察顺序。

读文识体,落实语用。每一课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体特征,表达自然有所区别。教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我们就应该学习这一篇课文中独一无二的写作手法,就应该让每一课彰显出自己独特的魅力。我们应当努力做到:让每一课都应有一得;让这一课成为这一课;让这一类成为这一类。我们要学会在追问中发现这一课独有的特点。王林波老师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问题,面对体裁不同的课文,我们应该怎么教?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范性,如果我们千篇一律地进行教学肯定是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他在书中针对古诗词、小说、散文等文体的教学,给予了我们详细、有效的方法指导。

在想象补白中,解诗意,练表达。古诗词具有语言简练、言短而意蕴丰富的特点,诗人往往只截取最感人的镜头,用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小学生生活阅历少,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和创造,再现情境,去领悟诗的意境美。补白是古诗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常规教法,恰当地运用它,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能更好地理解诗意,能为学生营造自由想象的氛围,提供个性阅读的空间,感悟古诗的意境,对古诗进行深层阅读。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给课堂创造意想不到的精彩。

在形散而神聚中,紧扣重点句。散文题材广泛多样,内容丰富无边,形式上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对于小学阶段来说该怎么教呢?王林波老师说道:“散文选取的写作素材是非常多样的。这些素材单独放置在哪里就像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每一颗都很美,彼此却缺乏联系。当作者用‘一根线’串联起来时,这一颗颗魅力的珍珠便相得益彰,熠熠生辉了。”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散文时,只有紧扣文章的重点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让在语言实践中学生感受到散文虽然形散,但是主旨始终是清晰的、一脉相承的特点。在选择教法的时候,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才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有准确的文体意识。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注表达激扬文字。教学中关注“文章是如何写的”,即文本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文本是学生学习与借鉴的重要范本。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体会了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揣摩作者用词的精妙、布局的方法、文本的特点、写作的特色等表现威尼斯夜晚的宁静后,安排孩子就“放学后的校园”情境,采用本课的写法去练习,让学生的表达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

学生最美时的样子是读书时的专注,老师最美的样子亦是读书时的沉思。龙应台说:文字是一粒种子,应该落在广袤的大地里。语文是一隅方塘,应当映照出万千世界的丰富。不辜负语文教育的本意和初衷,在教学秉承信念,才会让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真正的成长!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跋涉语文之路,追寻语文教学的梦想

篇二: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

在他的语文课堂上,每节课都是新鲜的;他在对语文的研究上,有着自己执着的追问;他让每个孩子在他的课堂里都爱上了语文,甚至让所有听过他的公开课的同行都在脑海里留下了无数个宝贵的印记!他,就是大家熟知的王林波老师。久仰过王老师的大名,但对于这本《指向语用识体而教》,我确实第一次拜读。最近这段时间,带着满心的期待,我从书中确实有了一些自己浅显的收获与感悟。

本书是王林波老师语用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结集,全书紧扣小语教学的本质——语用,以正反案例片段比照的方式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虚、闹、杂及得“意”忘“言”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以12个教学实录和9个教学设计为例,示范如何进行语用教学,指导学生把对语言的感悟、品味、积累、运用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起初对于“语用”,我比较狭隘的认识是它或许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对于“表达方式的体会”一环才能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些内容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实践”。王林波老师在《指向语用识体而教》一书中,清楚明白地阐述了“语用”在散文、诗词、文本解读、群文阅读、词语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实践案例,让我对“语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教学思考。

开篇的“教学主张”板块,每部分的内容中,既有理论的阐述引导,又有课例片段的辅助分析,来诠释“指向语用”的教学理念及策略,从而帮助我走出语用的“表面化”和“模式化”的误区,触摸到“语用”的本质。

如《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通过对诗词更深入地理解,不难发现,之所以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儿童捉的是黄蝶,色彩与菜花相同,自然难以辨别。此时只要我们精心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想象补白,便可进行有效的语言表达的实践。春天除了金黄的油菜花,还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和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学生了解了花朵与蝴蝶色彩如此丰富后,尝试填空补白,练写诗句:儿童急走追蝶,飞入花无处寻。虽是浅显易懂的一句诗,但确是一个非常好的文本素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同时,逐渐形成表达能力,养成表达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又如《丑石》,老师教学中紧扣“丑”这个字进行教学,凸显了工具性,但在这个字的教学过程中,又有着浓浓的人文情怀,这就是两者的共同生长。我细细地品读着这个教学片段,尝试用方言去感受作者表达的淳朴的民风,同为陕西人,在读中确实有种亲近的感觉,心头暖暖的感受,也能感受浓浓的语文味。读后我思考着,作为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学习新理念,钻研教材。对于语文本体性内容的学习,可以先从词入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读出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其次,要抓住文章的关键点,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动口、动脑、动心、诵读、联想,入情入境的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到语文真本领,能用语言文字高效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真正的好课一定是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甚至能让学生终生受用。一节好课能留下的真正的好东西一定是学生习得的学习方法、习惯、能力等,而这些也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指向,即“教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今后还要阅读更多的相关书籍,在教学中扎实有效的进行语用训练,让学生在每一篇课文中能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让阅读教学落地生根。

篇三: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

本学期我有幸拜读了王林波老师的著作《指向语用识体而教》。整本书表明了王老师指向“语用”的教学主张,记录了具有鲜明语用特色的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在教学随感、名师评说和成长故事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追求。语文老师该教什么?语文课该关注些什么?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心中渐渐有了些许答案。

王林波老师指出:语文课,毫无疑问是姓“语”的,是要关注语言文字的,是要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2022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课是要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应当说,指向语用是语文学科不可偏颇的教学追求。教语文,看似教的是一篇篇的课文,实则不是,我们是在借用课文来教语文。正如叶老所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借助课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方法,并通过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学会用专业的语文视角去解读文本,看到内容背后的表达秘妙。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关注语言文字,关注别人可能会忽视的语言现象,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语言表达的秘密,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聚焦语言文字,不断丰富积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课《树和喜鹊》一课的第一二自然段这样写道:“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作为一年级的课文,这段话所讲的内容简单,很容易理解,但作为一个有着专业视角的语文教师,除了内容,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这段话中四次出现的“只”字,它们读音有所不同,这是多音字,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我们再看这段话中的“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这种语言现象也值得关注,数量词的搭配就是第一学段应该学习的内容。当我们读到“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这句话时,是不是应当很敏锐地发现这个“也”字,思考该怎样引导,才能让学生掌握“也”字的用法。王老师指出:只有当一个语文老师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并有所发现时,才能上出充满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警示我们,要想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文字,必须聚焦语言文字,注重语言的实践。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我们要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还要品味语言,发现表达的方法,提升表达的能力。我们不仅要关注课文的内容,还要关注语言的形式。

教学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中的“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这句话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也”来说话,有的老师所用的方法可能会显得简单粗暴:同学们,谁会用“也”字来说一句话?这样的教学其实是称不上教学的,这只是任务的布置,学生即便会说,也与你的教学无关,那只是他之前已有知识的重现。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历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也”字的使用方法。

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一课中带有“也”字的三句话:“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树有了朋友,喜鹊也有了朋友”“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然后师生合作读,分别读每句话的前后半句,这样学生就能发现“也”字的使用方法:前后内容一样时,就可以用“也”字。接下来,师生合作说句子,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在用中体会“也”字的使用方法。最后,由扶到放,请学生相互合作说句子,再独立说句子。

这样的教学是从发现方法开始,走向语言运用的,语言的运用也是从教到扶,由扶到放的,层层推进的,原本枯燥的语言运用教学就会变得扎实而有趣了。可以试想,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文字,去品味语言文字,学生一定会习惯于聚焦语言文字,一定会拥有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如果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尝试着去运用语言文字,学生的语言表达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chuzhong/zhongkao/1281706.html

  • 标签: 语用 识体 而教 指向 读后感 作文写一篇读后感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精选3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读后感(精选3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