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议论文作文 > 作文韧性议论文(通用12篇)

作文韧性议论文(通用12篇)

 作者: | 阅读: 2.39W 次

篇一:作文韧性议论文

作文韧性议论文(通用12篇)

中国5000年文明经久不息,灿若星河。我们走过“礼崩乐坏”迎来“百家争鸣”;经历列强入侵最终崛起于东方;借助“改革开放”之策立于强国之林,从蒙昧到强盛,正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巨大韧性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何为文明的韧性?与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特点类似,一种文明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坚毅刚强的品质即为有韧性。

海纳百川的胸怀是文明韧性中柔软的一面。它带给我们高远的目光和开阔的格局,从“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的发展理念,到“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以一条柔软的丝绸之路为纽带,串联世界各国,让古丝路上悠扬的驼铃转而成为新时代各国共振的交响。不管是吸收异域文明带来的影响还是输出理念体现出的文化软实力,都使中国与各国共同进步,让世界更加美好。

坚毅刚强的品质则是文明韧性中坚实的一面。前有文天祥拒不降元,将“丹心”永“照汗青”、于谦不惧“粉身碎骨”亦“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气节,后有谭嗣同“横刀向天笑”,以身殉法,但求唤醒民众、五四青年高举义旗,只愿“内惩国贼,外抗强敌”的慷慨凛然。在国家危亡之际,于民族受辱之时,中华文明滋养的坚毅品质骤然喷发,让我们的民族在风雨磨难之中传承不息。

更深一步讲,文明之所以“韧性”十足,本质上是由于其自身完美的融合了柔软与坚实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面对友谊之手回以温润柔和,遇到列强霸权又能坚守刚强傲骨,如此刚柔并济,方是“韧”的精神、“韧性”发挥作用的关键。

相反,如若刚柔失和,过于极端地偏向任何一方都会使文明丧失韧性、脆弱不堪。偏于刚强乃至一味强势的美国,舍弃了合作共赢的捷径,为限制别国经济发展,不惜发动贸易战,造成“竞争零和”,损人不利己;过于柔软的晚清则因一味妥协而趋于懦弱,进而招致的只能是丧权辱国的窘境。

行文至此,我不禁从历史变迁和伟人事迹中反思自身,中华文明蕴含着“韧”的精神,作为中国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用心感受、尽力挖掘祖国文明的精深之处,从中汲取“韧”的力量,激发自身“韧”的品格,与万千“韧性”少年一同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助力添彩,让以“韧性”标注的文明永远流传。

篇二:作文韧性议论文

一个物体只有韧性,说明它柔软,坚实而不易折断,一种文明具有韧性,则其生命力无穷,而可绵延长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中间经历过各种战乱、侵略、危机,但却仍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恰是因中华文明具有其独特的韧性,应时而生,刚柔并济,所以能渡过一次次难关。当今时代,风起云涌,这更需要我们保有我们文明的韧性。

物体的韧性,由其材质决定;文明的韧性,由其人民决定。

在古,已有中国人用其品格展现出了中华文明的韧性。曹雪芹年幼时就经历了家道中落,在艰苦与贫寒间长大的他并没有被击垮,被折断,凭着一股“韧性”,他付出了不寻常的“十年辛苦”,数次删改,完成了《红楼梦》这一巨著。同样,在最容易让人丧失斗志的关键时刻,中华文明、中国人的韧性力挽狂澜,支撑着人们不断前行。

在今,中华文明也因当代中国人而更有韧性。最近,一位“网红”流浪大叔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位流浪大叔与其他那些为求流量而经营的“网红”不一样,他虽过着流浪的生活,却以环保为信仰,坚持垃圾分类;不但如此,当其他人追逐所谓名利金钱等物质财富时,他已精通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对《中庸》《论语》等文化名著信手拈来,谙熟于心。虽然流浪大叔的生活在一些人眼里显得“太寒酸”、“不体面”,但如此普通卑微人们却为我们掀起了一股正能量,面对舆论的强大压力,恪守“不折”的坚实,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中国人应有的韧性。

于整个国家而言,无论是面过去死伤无数、流血漂橹的抗日战争还是如今虽无荷枪实弹却有刀光剑影的贸易战争,我们都未曾退缩,虽前路荆棘密布,走过后会留下伤痕,但中华文明的韧性始终保护着我们弯而不折,从未一蹶不振,从而得以绵延不息。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中,用日出东方、河流奔涌的壮丽景象寄托对中国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中华文明由我们组成,我们有“韧性”,就能使中华文明更有“韧性”,祖国前进的重任,最终落在我们的肩上。

篇三:作文韧性议论文

竹子不仅有坚硬的竹节,还有中空的竹杆,不仅深扎主根,还要遍布根系,面对外部压力能发挥出非凡的韧性,顶住冲击,屹立不倒。中华文明正如同竹子一样,凭借着既坚又柔的韧性,克服了历史带来的重重压力,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考验。

汶川大地震时,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没有退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前方,解放军第一时间徒步进入灾区,消防战士们搬开了一块块碎裂的石头……在后方,百姓们纷纷捐出了物资和金钱,各地政府资金到位、人员到位进行定点支援……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凭借着我们的坚强和我们的温情,如今,一座新的城市已建立在川西的土地上。这一伟大壮举,是中国人民韧性的最好体现。就在最近,四川又发生地震,但我国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起到关键作用,提前通告,减少伤亡,这一科技成果得到广泛激赏,独步世界,这也是我们面对天灾不屈不挠韧性抗争的结果。

面对坚船利炮的英国舰队巡弋在海面,林则徐力主禁烟,直面强敌。面对朝廷的诬陷,忍辱负重,痛定思痛。虽被发配西北,兴修水利,开发边疆。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忧国忧民的语句。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像林则徐一样的优秀人物,能够抵抗住重重打击,巍然挺立,正如竹子一般,也是依靠其韧性,成就自己,成就伟业。

无论面对自然灾害,还是面对外敌压迫,我们坚忍不拔,终能度过难关。面对游牧民族的侵掠,我们的先人修筑了万里长城。你来进犯,我顽强抵抗,你来交易,我开关互市。面对沙漠侵袭,我们有人进沙退的坚强意志,也有“草方格”的有效技术与之持久抗衡。面对当下的挑战也是如此,针对某些国家和政治人物挑起的贸易战,我们也要发挥韧性,不仅争锋相对与其抗争,也要刚中带柔与其周旋,达到我们的抓住机遇期、补足短板、永续发展的目的。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中国的杰出人物,创造出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创造出亘古不朽的灿烂文明。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明,因为其独有的韧性,有着顽强的意志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虽经艰难困苦,终能玉汝于成。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子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给予我们的,是对韧性的最好的认知。

篇四:作文韧性议论文

回溯史册,昔日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早已断流,我们只能从汉谟拉比法典、罗塞塔石碑等历史遗珍中一窥其曾经的光荣与梦想。相比之下,千年光阴轮转,唯华夏大地长歌不散。究竟为何一入华夏,文脉便澎湃不息?中华文明与众不同之处又在哪里?

《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的文明既有“自强不息”的坚实与刚强,也有“厚德载物”的温润与柔软。在刚柔并济中,锻造出了文明的韧性。正因有如此“韧性”,中华文明才得以在历史洪流中“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们的文化本身就具有韧性。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历经篆、隶、楷、行、草的书体演变,在近现代又历经多次简化。从多元到统一,由繁入简,汉字总是顺时而变,通过不断改变来适应着当下的社会节奏。而儒学作为优秀的思想文化结晶,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它走过“焚书坑儒”的落寞,也经历过“独尊儒术”的辉煌。但无论是被推崇抑或被抨击,儒家核心思想中对“仁”的追求,对家国天下的拳拳之心却从未改变。是的,我们的文化善于变通,但它宝贵的精神内核却坚实稳固,变其形而不变其精魂,文化才得以延续千年不绝。

“人”与“文”向来不可分割,文化有韧性,国人的品格与风骨亦有韧性。抗日战争时期,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等人率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赴长沙合组西南联大。从北京到长沙再到昆明,在战火纷飞民族危亡之际,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依旧“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史学大师陈垣先生也在此时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在这关键的时刻,务必要保住我们的文化,把它传承下去。”危难中显本色,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些文人志士曲而不折,忍而不发,但他们依旧承担着时代与人民、承担着学术与知识、承担着“精神坚守”的历史责任。明月独举,气节长存。品格深处蕴藏着的韧性,让华夏儿女将文明的火种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一代又一代。

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彰显着韧性。无论是孔孟之道倡导的仁与爱,还是当下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博爱、包容、温雅一直是民族精神的柔软内核。但是面对主权问题、面对挑衅与欺侮,中国绝不让步。在面对钓鱼岛问题时,社会各界一齐发出“中国一点儿也不能少”的呼吁;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大国态度……我们民族精神中坚实、不屈、执着的外壳,在这些事件中展露无遗。“刚”的外壳包裹着“柔”的内核,民族精神中体现的“韧性”,便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蓬勃发展的不竭力量之源。

上下五千年,长似少年游。是文化的韧性,赋予我们开天辟地的力量;是品格与精神的韧性,造就我们纵横千年的信仰;而它们所凝聚而成的文化的韧性,成就了中华五千年不变的模样。如今正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中华文明所固有的韧性必将让我国在自身的发展之路上取得更多的突破;在世界的大国博弈间调和乾坤,独领风骚。

篇五:作文韧性议论文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贵为三大古老文明早已散尽于历史长河之中。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能历经风雨、绵延至今,是因为我们面对压力与挑战能够刚柔并济,进退有据,用韧性化解一次次危难时刻,用韧性找到一次次发展良机。

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与边境少数民族的矛盾始终是最棘手的问题。汉朝国力强盛,经济发达,但因匈奴的骚扰与掠夺痛苦不堪。可最终他们找到了对抗匈奴的良计:匈奴安稳时便与之交好;匈奴猖狂时便出兵抗击。王昭君的出塞将西汉与匈奴带入和平发展时期;而窦宪出征北击大败匈奴,在燕然山勒石纪念,便是用实力对挑衅做出最好的反击。进可灭敌一展大汉雄风,退可和亲使两方共同繁荣,有刚有柔、进退自如,成就了大汉王朝的伟业。

新中国刚成立之时,面对国内外种种敌对势力,我们选择咬紧牙关,用我们的刚强、坚韧与之针锋相对。我们发展国防上的两弹一星,就是要告诉世界,我们永远不会向强权屈服。可这并非意味着一味地抗拒、对抗,和平与发展永远是我们做事的主旋律。乒乓外交铺平了尼克松访华的道路,《中美联合公报》开创了中美关系的新纪元。“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面对压力我们不退缩,无所畏惧;面对机遇我们不放弃,牢牢抓住。有柔软的一面,有坚实的一面,这种韧性使得新中国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向强盛。

当今的世界仍然波诡云谲,风波不定。和平外表下有暗流涌动的危机,冲突的内核中也有化解干戈的机会。为了限制中国的飞速发展,美国用关税壁垒、经济限制、技术封锁、和政治恐吓来卡我们的脖子、压我们的气势,甚至不惜发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贸易战,试图减缓我们发展的脚步。可这又怎样?我们不愿打,但也不怕打。我们有应对的策略,我们有抵抗的实力。我们的反制手段让美国的农产品找不到出路,我们能让美国的企业焦头烂额。同时,我们不希望双方你死我活,而是能坐在谈判桌前,摒弃前嫌,共商未来。

我们坚实但不刚愎自用,我们敞开胸怀,拥抱交流,拥抱未来。我们柔软但不卑躬屈膝,埋头苦干,不惧压力,不惧威胁。中华文明在现时世界发挥出坚韧不拔、无坚不摧的特性,站在潮头,不断发展。这就是中华文明强盛的原因,这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篇六:作文韧性议论文

中华民族屹立于东方,历经千年风雨,仍生生不息,朝气蓬勃。这与中华文明的韧性息息相关,面对外来文化可兼容并包,如同海纳百川;危急时刻,又能挺身而出,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引领民族向前迈进。中华文明如水一般,“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至柔至刚。

兼容并包,是中华文明柔软的一面。这一特质,让外来文化潜移默化地被中华文明影响,被中华文明所吸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连年不断的战乱,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上层社会中,九品中正制所造成的阶层固化,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时小乘佛教追求自我完善、自我解脱的思想广受推崇,佛教成了无数饱受战乱苦痛之徒的避风港,乱世成了佛教发展的沃土,一时间佛教由上层遍及到民间,“南朝四百八十寺”,冲击着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时,中华文明便体现出其“兼容并包”的柔软的一面,儒家理学吸收了佛教的世界观,将天理定为万物本原;心学吸收佛教中“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进而延伸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理论,以此强调“心”的重要性。儒家开始用佛教的义理阐释儒学,为儒学带来了一次新发展。并非一味的排异,而是取其精华,化为己用,这是古人的智慧,也体现出文明的韧性。

但文明的韧性不只有包容的一面,它也有刚强的一面。这样的韧性,让民族可屈不可折。1941年,那时的中国正如同两千多年前的楚国,面临亡国之难。在重庆,端午节前夕,郭沫若联合老舍、茅盾等文人举办了一次诗人节,于国难之际,在屈原的精神中汲取力量,而后郭沫若在他的剧本《屈原》中写道:“我的长剑是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这便是文明的韧性,在危亡之际,纵使相隔千年,纵使国破家亡,纵使有形的长剑被拔去,它——文明的韧性,这把无形的长剑,这早已融入国人骨髓中的气节,仍能站出来,给予后人精神上的支持,从而让整个民族爆发出不可抗拒的力量,激励人们奋起反抗,保家卫国。正是因为文明的韧性中这刚强的一面,让中华民族多次渡尽劫波,屹立不倒。

如今,我们更要发扬文明韧性,因为有韧性,所以不任性,面对其他国家的敌意,运用韧性以柔克刚,展现大国风度,面对他国挑衅,亦能与之据理力争,绝不退让。在世界舞台上,大展宏图,独领风骚。

篇七:作文韧性议论文

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古埃及、古印度及古巴比伦文明在历经几番风雨后“流水落花春去也”,唯有中国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不衰,灿若星河,这正源于中华文明的韧性,即文明深处刚柔并济的内在特质。

中华文明韧性中最为柔软的呈现是“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的平等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包容。从古丝绸之路到如今建立起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亚洲文明大会,中华文化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通,中国尊重文化多样性,在弘扬和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借鉴他国优秀文化。

文明的柔还体现在危急时刻的灵活变通之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胸怀天下志在建功立业,于民族存亡之际,像文天祥一样以“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赤子心精忠报国;“邦无道”遭遇不幸时,又恪守“用行舍藏”“卷而怀之”之训,韬光养晦,蓄势待发。这种变通精神使中华民族折而不断,屈而不挠,添一份厚积而薄发的内在力量凝聚成文明的韧性。

中华文明韧性的坚实刚强体现在中华儿女的内在精神品格之中。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到于谦不惧“粉身碎骨”亦留“清白在人间”的崇高名节,再到南仁东积劳成疾,燃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的奉献精神。中国人因这坚实的韧性精神傲立于世界,也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传承下来的绵延不绝的精神文明。

中国人也因这份内在的“韧”的刚强,于历史转折点溯流而上乘风破浪。在民族危亡之际是五四青年们高举旗帜“内惩国贼,外抗强敌”的慷慨凛然唤醒了更多中国人,他们站起来强起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是钱学森、邓稼先等人义无反顾,为科学献身的无畏之坚韧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处在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环境中,中国更需要激发文明的韧性,要坚持“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的中国人的底气与骨气和中华文明柔中有刚的韧性;“革去故,而鼎取新”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筑就韧之坚实;“天下大同”的包容平等,同舟共济的胸怀化育韧之柔骨;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包蕴着韧之大境界。唯其如此,中国方可于狂风骤雨中守住平静无波的海面,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屹立不倒。

篇八:作文韧性议论文

遥想历史数千载,多少民族曾各自繁衍,无数国家又尽为陈迹,唯独中华文明至今仍然繁盛。何故?柔软又坚实,刚柔并济,韧性使然也。

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使文化肇始,百家争鸣。始皇同文,由繁趋简,秦篆汉隶,自曲转直。晋书俊秀,唐楷端庄,汉字本柔,于历史演进中灵动转化;继承传统,延续历史;汉字本固,坚守传承文明之职,万变不离其宗。既有象形生动、笔画灵活,也有横平竖直、钢削斧凿,汉字以柔软为表,坚实为里,始终富有韧性,使得交流障碍可破,文书效率大增,故能延续文化以得生存,顺应潮流更加权重。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汉字的韧性,赋予中华文明独特优势。口音有异书写相同,地隔万里文字一致。这种相同和一致把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体,使中华文明一脉相承。

文字如此,思想亦然。近代以来,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鸦片倾销宇内,舰炮摧损国门,天朝大国成旧梦,亡国灭种在眼前。中华文明的傲骨暂时蛰伏,转用以柔克刚的策略。但是此柔软并非是脆弱,而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作《海国图志》开眼看西方,张之洞作《劝学篇》明中体西用。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志士仁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融入了西方的科技与制度,作为充实中华文明的养分。“天下莫柔于水,而坚强者莫能胜之。”虽历经万难,但万难不折。滴水穿石,积水成渊,中华文明靠坚实打下发展根基,靠坚持迎来复兴曙光,靠坚强走向辉煌未来。

如今,韧性仍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建国以来,改革至今,我国在挫折中自省,在曲折中自强,筚路蓝缕,坚忍不拔,终于成为世界强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美国却执意设置修昔底德陷阱,开打贸易战争,欲扼中国发展,唱衰中国前景。可中国有胆有识,不畏惧,不颟顸。我们有如华为一般的企业,自主研发,全力创新,可与美国奉陪到底一较高下。可打也可谈,我们言必信、行必果,占据道德高地,拿出诚意,讲究策略。我们有控制稀土的反制手段,我们有调控购买农产品的余地。不卑不亢,进退有节,依靠韧性的发挥,我们能够占据这场争端的主动权。

韧性使中华文明历经千载不断绝,历经磨难永存续。守住韧性,把握韧性,则中华文明的未来,必然更加辉煌灿烂。

篇九:作文韧性议论文

韧性指物体坚实与柔软并存的一种特性。语言文字作为文明发展的见证,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简单的横竖撇捺经过复杂的组合变化,形成了一个个特点不一,个性鲜明的汉字,在无形中化简为繁。虽然组成的形式简单,但如果随意添加或减少一笔,字体解构就不再那么美观,甚至含义也会改变,这便是汉字坚韧的特点。看似普普通通,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却是中国人民追求“四平八稳”的体现,尽显了中华文化积淀下的沉稳和大气。

中国有句俗语叫“见字如见人”,书法是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也是人内在性格的外化体现。虽然一个人的字体在形式上会发生千变万化,有时潇洒,有时丰润,有时规整,看似可以融合很多,但是每一种字体背后所体现的人格魅力往往不会发生改变。汉字在基本构架上面发散着自己的思维,造就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书法大家以及风格意韵不尽相同的书法作品。在他们落笔的一刹那,都蕴藏着个人对于书法艺术不变的独到见解,反应了他们身上独特的精神品志。放眼当下,央视综艺《见字如面》中一封封书信不仅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更是对执笔者性格品行等全方位的体现和外化。透过这些不同的字体,观众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的灵魂。

通过书写,汉字不仅可以将一个人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也承担着其他重要使命。它承载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五千年来,无论是从《诗经》到元曲,还是史书古籍,文学名著,无一例外被使用汉字记在了下来,并流传至今为人所用。汉字的一横一竖之间见证了历史,一撇一捺之中反应了兴衰,汉字记录着文化与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在今天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更多的使用手机或电脑键盘,逐渐忽视了手写,这也是了许多人提笔忘字的原因。在过去的日子里,汉字经历了风吹雨打依旧饱有其韧性,屹立不倒,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更不能让它失去其价值。作为学生,工整写好笔下的每一个字,认真对待每一次落笔是我们为保护和传承汉字所能尽到的微薄之力。只有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将文明的韧性延续下去,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篇十:作文韧性议论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一个文明的“韧性”则指的是某些坚毅刚强的优秀品质已融入一个民族的血脉之中,对维系民族的发展和壮大起重要的作用。这种文明的韧性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放眼现今世界,只有中国依旧矗立于舞台之上,其它三国或不再是原先的领域,或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而支撑中国走到今天的,便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文明的韧性”。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受过多次侵占,北方的先卑,匈奴,蒙古,突厥等都占领过中原大地。但无一例外,在冲动的烧杀抢掠之后,一但他们真正驻足在这片土地,其游牧文明都会被扎根于此深远又悠长的汉族文明同化。可见,这种属于文明的韧性不光能使文明得以流传,甚至可以打败那些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文明。这种韧性在一般时期不显山露水,但在特殊时期便会告诉我们:坚毅优秀的文明的韧性可以助我们不被外力干扰而忘记自己并可同化对方同时发展我们的文明。

不光在统治政权,土地受到侵占的时候,文明的韧性才会显露,当外来文化大肆冲击的时候,文明的韧性亦会涌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下,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依旧流传至今。在这样的打击中,中华文明的韧性支撑我们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一方面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另一方面改进我们的文明,使之更好的长足发展下去。

作为研究四大名著之一的“红学”已存在百年,它研究《红楼梦》—这本可以反映封建社会,甚至可以反映历史变迁的名著,萃取隐藏在书中的精神与文化,“红学”所得到的养分象征深藏于书中文明的韧性,它们记载于书中,不被外界影响,只待后人将之提取,文明的韧性是后世汲取先人经验的前提。

对于如今迫在眉睫的中美贸易战,面对美方的强权施压,中国以不卑不亢的态度发出“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声音,以柔中带刚的言语和行动回击美国,这样平和又有力的的态度同样也源于中华文明的韧性。

相信怀着这样坚毅刚强的优秀品质,牢记中华文明的不屈不挠,坚忍不拔,民族的明天会更加美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篇十一:作文韧性议论文

“韧性”是指物体具有柔软坚实的性质。悠悠千年,无数文明悄然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华文明却能绵延千年,传承至今,我想,这恰恰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柔软与坚实的特性。

中华文明的柔软体现在“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回望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创立起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引领人们建设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一句“和为贵”,奠定了后世千百年的文化基调,他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当怀以一颗仁爱之心,和睦相处,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化干戈为玉帛,互相尊重。这种“以和为贵”的思想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轴,它构筑了我们的文化命脉,将温润如玉、与人为善的品格刻在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的骨子里,并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到在全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我看来,这都是对于“以和为贵”思想的传承与发扬。但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并不代表着我们软弱,百年前的近代中国,满目疮痍,饱受凌辱,但我们,却从未停止过反抗。

一百年前,五四运动爆发,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从北京到上海,如同一场大雨席卷全国,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奋起,扛起复兴民族的重担;1937年,卢沟桥的一声枪响,激起了全民族抗日的斗志,那句“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振聋发聩,英雄志士前仆后继,十四年的艰苦卓绝,十四年的浴血奋战,我们终于赶走了侵略者,取得胜利。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串联起我们奔涌向前的民族精神,串联起我们永不磨灭的家国情怀,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小家与大国,始终是镌刻在中华儿女灵魂中永不磨灭的印记,驱使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将个人志向融入到家国使命之中,沿着前辈的奋斗足迹,勇敢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在当今社会,中华文明的韧性依然有着重大意义,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我们继承发扬了“以和为贵”的思想,提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这其中所蕴含的是一种中国人代代传承的处世哲学,是不争,是谦让,是彬彬有礼,温润如玉的君子风度,我们希望与各国都能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即便产生争端,我们也希望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和平解决。但是,对于少数国家的挑衅我们也决不软弱,决不姑息,一如百年前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般,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因为我们心中的家国情怀是无法磨灭的,尽管时代在变,但我们奋勇斗争的精神不会改变,我们对国家的热爱不会改变,我们的民族之魂也永远不会改变。

泱泱华夏,延续传承,历久而弥新,吾辈自当勤勉,发愤图强,以更博大的胸怀与更坚强的意志,持书仗剑耀中华。

篇十二:作文韧性议论文

韧性,是物质柔软而坚实的性质。柔软是因为它善于变化;坚实是因为它不能轻易被击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度过漫长风雨,是因为它具有韧性。

纵观历史,似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像中华文明一样从未断绝。而中华文明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遇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者是时代潮流的变化,更或是民族文化的危机,它都能”以柔克刚”,进行自我变革,发展,包容兼并,做到因势而变。

中华文化的韧性,就体现在因势而变上。春秋战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孔子主张”和”的精神,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时告诉我们要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他希望以“和”的精神缓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在当今社会,”和”的精神并不是为了追求和平,更是为了平等友好的合作。我国在外交上强调”和而不同”,能够更好地与他国建立合作关系,求得共同发展。由此看来,”和”的文化是因势而变的,中华文化也因此具备了强大的延展性。尽管“和”的作用在变化,但它热爱和平,平等待人的内涵没有变。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连绵不断,历经风雨,是因为它还具有”坚实”的特点。它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强大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能够昂首挺胸的内在力量。19世纪初中国是受人欺侮的,我们被列强当做发展的工具,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骨气。当中国青年们听到列强拒绝中国的合理要求时,他们再也忍耐不住了,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这就是我们百折不挠的中华文化,我们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坚实性,是我们历经风雨的保证。

作为一名青少年,我们肩负这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我们更要把中华文明的韧性表现在行动上。在与他人合作时,我们要找到与他人共同的利益,以和为贵,尽量避免冲突;在面对国家根本利益问题上,我们要做到毫不让步,坚决不答应跨越底线的条件。这样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富强。

中华文化的韧性是使它几千年从未断绝的原因,我们要发扬中华文明的韧性,让我们的文明在新时代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zuoweizaiti/yilunwen/1356185.html

  • 标签: 韧性议论文 议论文 韧性 通用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作文韧性议论文(通用12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作文韧性议论文(通用12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