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读后感作文 >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7篇)作文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7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1.02W 次

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7篇)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曾国藩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也和一开始的情况差不多,三十而立的年纪却蹉跎了十载岁月。可是他没有抱怨,也没有认命,而是开始了改变自己。

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他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有多少包括毛泽东、蒋介石在内的政治家、政客都把《曾国藩》作为官场的圣经,同时也把曾国藩本人当作中国官场的教父。的确,从一个普通的湘乡子弟,走到官居一品的大学士,曾国藩是一个仕途上的成功者。他的挺,他的忠,他的严,他的谨,的确为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之极,也正因此他才能坐到中国封建官位之极。

祈盼自己在往后余生中,能够珍惜时光,做到坚持本心、不卑不亢,遇见自己的乐趣所在,并温火慢炖坚持下去。

篇二: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几何时,中国处于危难之中,面对帝国的侵略和国家内部的分裂,有这么一位伟大人物站在了抵抗的前线——曾国藩。

或许有很多人会产生疑问,曾国藩不是一个自私自利、将国家与人民安危置之不顾的人吗?其实,曾国藩并没有自私卖国的初心,一些看似对国家与人民不忠的行为其实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一部分力量,从而能更好地为国出力。例如,曾国藩在湘军攻陷天京之后,曾自剪羽翼,解开了朝廷的猜疑,自己保全了自己,足以看出他在政治上的敏锐嗅觉。

曾国藩为何成为如此出色的一位人物呢?且看他的幼时经历: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而他的眼界,也远不止于国内,他还倡议印刷翻译西方书籍,安排赴美留学生。在他的这些对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倡议的引领下,中国也在一步一步强大起来。

至于曾国藩被称为“卖国贼”的导火线,是“天津教案”的发生。当时的法国领事与天津知县发生冲突,导致法方数十人伤亡。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没有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从而被称为“卖国贼”。但他真的是卖国贼吗?显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他为国家做的贡献,远超很多为国献身的忠义人士。

《曾国藩传》让我了解到了曾国藩波折但又传奇的一生,他所经历的挫折,也是他能有这般成就的基石。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他先进的思想,与他忠于国事的伟大衷心,是我们所应钦佩与追寻的。

篇三:曾国藩传读后感

在历史上,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都对他盛赞有加。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

他同时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一个人。

百年来,对他的毁誉都很极端,他被人称之为“古今完人”、“官场楷模”、“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也被人称之为“卖国贼”、“刽子手”。

他就是曾国藩。

他天资平平,考了7次举人考试才中了秀才,倘若按这个“剧本”发展下去,估计在历史的洪流中,还不能听到“曾国藩”这三个字。

而逆境中的坚挺与忍耐,支撑他不断向前。从古至今,农民们要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窘生活,唯有读书。他5岁开蒙,6岁开始上学。他从14岁开始参加考试,当曾国藩第6次失败时还遭到了人生第一次“悬牌羞辱”,考官跟他说:你写的文章太垃圾了,字也不好看,还是回家多看书吧。但他不在乎别人的讥笑,甚至还给自已取了一个别号,“涤生”。意思是:要把失败的过去忘掉,涤荡过往,获得新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开始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读书靠的是“笨功夫”。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终于厚积薄发在第7次考试中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又五年之后,28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的湘军,前期根本打不过太平天国,最惨的一次被全军覆没,曾国藩羞辱难当,跳河自尽,还好有小伙伴把他救了起来。正因为经历了这些耻辱和失败,才让他总结出战胜太平天国的办法——“打呆仗、结硬寨”,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对于“笨”字,他有言若有憾、实则喜之的看法:“吾辈读书人大约失之笨拙,即当安于拙,而以勤补之,以慎补之,不可弄巧卖智,而所误更甚。”方可见成功道路没有捷径,补拙和坚持而得以不在低处沉沦。

在成功路上,也不乏顺境中的自律和自省。在进京后,他便发现了自己学识的不足,视野的狭隘。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道:君子之立志也,有“同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沗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立志成为一名君子,拥有圣人的品德,做出一番大事业。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了人生“日课十二条”,日复一日地执行。但同时他的日记上也不乏对自己的批评:“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说话又多戏谑”“应酬稍繁之际,便漫无纪律”“心浮不能读书”……从29岁起到他61岁去世,每时每刻都要求自已遵守圣人的标准,一生持之以恒,从未间断。在细节中贯彻自已的约定,严格执行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因此他才能在京期间飞速升迁,鞭策自己,走向下一个目标。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曾国藩就是这样脚踏实地的坚持着自己心中所想,任凭处境或明或暗,都不断前行,潜心,用切实行动,书写了自己精彩的一生,在那繁华之上,再生繁华。

篇四:曾国藩传读后感

父子携手,进京赶考,国藩六次落榜;南风骤起,水流迅急,湘军两回败归。曾国藩的人生,看似满是挫折,他却坚定前行,成为晚清一代贤臣。这本书记录了曾国藩的一生:他的生平经历,对我们来说,无疑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他的作风习惯,也值得我们体会学习。

越笨拙越努力——勤奋

曾国藩第六次落榜时,被学台“悬牌批责”。对一个书生来说,作文被评为“文理不通”之类,难堪至极。这也使得曾国藩受了极大的刺激,开始寻找失败的原因。他认为,虽然自己在记忆力上比不过别人,但这一切都可以用勤奋来弥补。因此,他越加努力,在学习思路中突破,把自己与他人的同题作文进行比较,找到问题,并在此方面下功夫。经过一年的苦学,他成功考上秀才。

学习与进步没有捷径,唯有勤奋才是真理,曾国藩将这一点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这在当今社会中的各方各面都适用。放眼望去,以即将举办的亚运会为例,运动员想达到优秀成绩也没有捷径,唯有刻苦勤奋努力练习。这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用到学习当中。

上奏警示咸丰——勇敢

一道惊世骇俗的《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试图以当头棒喝的作用使咸丰幡然猛醒。曾国藩顶着失去生命的风险,直言进谏皇帝,写出了这道奏折。可咸丰年轻气盛,自卑敏感,怒摔奏折,想给曾国藩治罪。在大臣的劝谏下,曾国藩保住了性命,但在朝中却处处受到咸丰的排挤。有人说曾国藩不识时务,可我却认为他打破了朝廷拘谨迂腐的态势,是勇敢的表现。

从古至今,多少人因惧怕而唯唯诺诺,屈服于强权之下;更有甚者,迷信权威,一味阿谀奉承。曾国藩,不愧晚清名臣的名号,敢于站出来批判,这种勇敢在当时难能可贵。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社会,这种勇敢的人也越来越多:不怕苦累、奋力练习的运动员;不畏病魔,毅然逆行的白衣天使……他们传承了曾国藩身上的精神品质,一路勇敢向前。

学习生活中“尽信书不如无书”正是反对迷信的勇敢体现。我们要学会传承这种品质,勇敢地坚持下去,同时敢于挑战权威,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的学习道路走得将一帆风顺。

为国渐图自强——责任

到了晚年,曾国藩似乎意识到这个国家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但他从没有放弃实现民族自强的梦想。他与李鸿章、容闳等人开设工厂,效法西方国家的技术。即使被他人认为是卖国贼,但仍不改对朝廷的忠诚,想用最后的力量挽救整个民族。这便是他对这个国家所具有的独特的责任感。

这责任感是如此的强烈!倘若社会里的人们都有这种责任感,社会将以更快的速度进步与发展。从做好每一件属于自己的事开始,不断向上深入,到达爱国、爱世界、爱人类的地步,以人类的命运为己任,那我们才算真正的有责任感。

即将召开的亚运会无疑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来自各国的运动员背负着国家的使命,带着沉重的责任感走上赛场。他们是为自己拼搏,也是为国家拼搏,更是为了人类的记录而拼搏!这强烈的责任感,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吗?

尾声

似乎一切的不幸都降临在了曾国藩的身上。可他凭借自己的优良品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还从中领悟到了人生哲理。如果我们都能拥有这些品质,无论有多大的问题,想必都可以迎刃而解。借鉴曾国藩的行为作风,我们也能成就属于自己的灿烂人生!也许不会完美,但至少我们不会后悔!

篇五:曾国藩传读后感

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盛行,步步紧逼摇晃中的清朝政府,战势愈演愈烈。少有壮志的曾国藩,审时度势,在太平天国席卷半壁江山时,创建湘军,欲一展雄才。不曾想屡战屡败,两度投江,数立遗嘱。在困窘不堪中,他信奉“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已知人善用的见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圆融活络的策略绝地反击,最终击溃太平军。位极人臣时,却又自请裁军,主办洋务,兴学堂,建工厂,力图中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一生,几乎是按照《周易》中“初难知,二多誉,三多惊,四多惧,五有功”的顺序走过来的,不同的是,在“飞龙在天”后,他小心而谨慎,认认真真地裁撤湘军,避免走上“龙战于野”的惨烈境地。之后,又经历了使自己遭受重大耻辱的天津教案和疑云重重的马新贻被刺案。一生如一场梦,终于走到尽头。

如果说每个人都负载着历史这一任务前进,那不得不承认,曾国藩是极大的推动器。曾国藩对人性的观察,对人情世故的尺度的把握,对战事的敏锐,对君主的倾心尽力,对亲人的严苛礼教。无疑是当时社会的宝藏。其本领和胸怀可见一斑。

《管子》言:其所谨慎小,则其所立亦小;其所谨慎者大,则其所立亦大。曾国藩的谨慎也体现在各个方面,如为官谨慎,交友谨慎,用人谨慎,谨言慎行,时时反思自己,力图避免一切缺点,从不授人以柄,以便别人无暇指责。在动荡的晚清王朝,位极人臣却全身而退,保全自己。他倚重过穆彰阿,肃顺,奕,这几位大臣彼此有不共戴天之仇且最后都不得善终,而倚重他们的曾国藩却岿然不动。正是曾国藩运用“心友三犀,不露痕迹”的谨慎之策而独身事外。

“谨慎”即有所畏惧。只要有所畏惧,做事就会认真,会多加准备,会考虑周详。而“敬畏”是一种尊重和珍惜,是对人生的透彻领悟。对生命的倍加呵护,更是对客观世界和人类共性的真切认识。曾国藩曾说自己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在家书中时常告诫自己的家人——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曾国藩的敬畏,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洁身自律、清醒的头脑,谦虚的态度,谨慎的作风,强烈的危机意识。有这样的敬畏之心,一个人才能戒骄戒躁,永远把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这样就能有所顾忌,有所遵守,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曾国藩对弟弟曾国荃说,他们兄弟二人是为抗击太平天国而生。对康福说,自己终究不过是一枚棋子。胡林翼临死之前对朝廷的担忧,对曾国藩的嘱托,经历史的验证,宿命般准确。洋人的坚船利炮对于清朝的打击甚于太平军,而这些东西的出现,也强烈冲击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观念。受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着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中国的行径,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熟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曾国藩一直以来,都希望自己能匡扶王室,拱卫疆土,开辟盛世,名留千古。然而他所谓的志向与忠君爱国的理想,在那样一个岌岌可危的清王朝成为了迂庸,成为了愚忠,成为了笑话。

“除了通过黑夜的道路,人们不能到达黎明。”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慢慢地去磨,磨炼自己的心性和毅力。

笨笨地去熬,熬过所有的艰难和坎坷。

篇六:曾国藩传读后感

以前学历史的时候,老师在PPT上只点了一句李鸿章在甲午海战时后撤走北洋舰队,将地盘拱手让人,而我由于偶然把李鸿章记作了曾国藩,加上对历史事件了解不够透彻,我对曾国藩没有太多好感,更多是疑惑,于是翻开《曾国藩传》,为自己解疑答惑。历时许久,可算读完了,却大受震撼,确如后人评价,不愧为晚晴的半个圣人,名臣,值得“文正”这个谥号。

曾国藩天资不及他人聪慧,家境不够优越,七次科举之痛,也曾作为他人生中的一大绊脚石。然而,他并没有因为种种先天弱势而埋没自己的雄心壮志,曾发誓背完岳阳楼记后睡觉,怎奈何背了几天几夜,磨灭了小偷的耐心;曾被悬牌批责,即自己的作文曾被当作反面典型,做了个不光彩的“名人”,却在别人庆祝父亲上榜之时自己躲在房中刻苦读书;曾学了十六年而没出路,却苦苦反思,终是悟出作文之道,终成了位秀才……看到这,我不禁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换做我,早就耍小聪明,此路走不通就换条路走了!他的刻苦,他的反思,把自己一步步推上了仕途,可算是出人头地。

然而,光学习学出一点名堂,又有何用?平日交往中,他给朋友的印象,逃不出“自傲”、“虚伪”、“浮躁”几字:成为同学中唯一的进士,言谈举止中无一不露出飘飘然之气概;喜欢不懂装懂,阿谀奉承,故作高深、油滑;无正事之时,不想着再提升自我,而想着串门聊天喝酒下棋,想着看杀人,好似鲁迅笔下活生生的一位看客……我越看,越能隐隐约约看到几分自己的影子,而让我无法效仿或比较的,则是他不仅能意识到这几点,不仅能考虑到自己做的确实不好,而且能写在日记上,批评并反思,用“烂笔头”去克服不咋样的记性,且日复一日,竟把“吾日三省吾身”这一古语演绎得淋漓尽致!记日记,竟成了他脱胎换骨的一大捷径!就连人性中不可避免的七情六欲,他也会记录,大骂自己,以“禽兽”一词。他终修成正果,而果必有因。

我大受震撼,不由得上网查了查印象中的,才发现自己的愚笨,又张冠李戴了。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我自以为是地依赖自己的好记性,却蓦然回首,要么张冠李戴,要么摸一摸头却再也记不起刚刚想到了什么。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一朝被蛇咬,警惕三分钟,待到第二次,才猛一拍头,却又为时已晚。假使我做到“三省吾身”,而因所谓好记性,抵不过烂笔头,又将反思所得全然抛之脑后,又有何用?这样一比,我却敌不过天资愚笨,先天漏洞极多的曾国藩了。

其实并不曾奢求自己能成为曾国藩一样的名臣,但求能像他一样“三省吾身”,提升自我,不奢求圣人或是“半个圣人”,但求自己能变成一个自己理想之人,便足矣!

篇七: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他的前半生的治学精神令我佩服,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他无望的努力在人类精神征途上树起了一座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的丰碑。

在这本书中,曾国藩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中国人,他身上有典型读书人的特性,修身、齐家和治国。让我感受深刻的无疑是他的家庭背景,祖上都是农民,直到他的祖父才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自己发奋种田成了小地主,又做出让曾国藩的父亲上学的决定,但他父亲考秀才考了十几次都没中,所以很小时候就让曾国藩开蒙,到十三岁就去考试,后来父亲比他考上秀才,但已四十多岁,而曾国藩考上秀才后,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缺点,他父亲让他不读懂上一句就不去读下一句,他就凭着这种超强的意志接连考中举人、进士、探花、榜眼,在殿试中被皇帝相中进了翰林院,他为什么能如此顺利的成功,正是因为他的不懈努力,钻研,超人般的意志力与顽强的自控力,让曾家好好出了一口气。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他从一介书生起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在五十年后,蒋介石和毛泽东将他作为偶像,他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造诣极深,同时也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立大志的博大胸怀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去完成的。

同时,他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太平天国入侵时,他知道靠政府那些懒散的八旗兵是不行的,于是在湖南创办湘军,他觉得湘军是中国最后的希望,于是四处筹款补充军需,在皇帝几次让他出征,他都觉得军队还未训练完毕,不能出征,再一次下诏后,他迫不得已出了一部分军,结果惨败,他想跳河自杀,但被救了回来,得知另一部队获胜后,重振信心,在后面的战争中胜利了。还有洋务运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下,购买国外先进设备,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学研究,虽然没能挽救腐朽的清政府,但也为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他每日坚持写作,将当天的感受记录下来,坚持到生命的前夕,他从一个地方百姓一步步走向中国历史上的圣人,他将修身、齐家和治国发扬到了极致,他的挺、忠、平、谨,为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的模范,而且他的家书中教育子女十分严格,值得每一个人学习。他和容闳还开创了派员留学,让学生们进入学校学习,学习原理,熟悉机械,亲身实践,掌握技术,而在学习十五年后,回国时恰好三十岁上下,刚好可以报效国家,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三十名幼童从上海乘轮船去美国,这是曾国藩临终前为国家办的最后一件大事。他尊重孩子人格,鼓励孩子为主,没有传统家长那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作风,他树立的良好家风令曾家到现在为止还人才辈出,他功比周公孔孟,名垂万世千秋。他也培养了无数学生,翻译了不少著作,为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基础。

他说:“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他让我们知道,有梦想并且付诸行动,就一定能成功。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zuoweizaiti/duhougan/1321225.html

  • 标签: 读后感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7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曾国藩传读后感(精选7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