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读后感作文 >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作文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1.02W 次

篇一: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

我们无法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一个人,正如我们无法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来描述这片大地。

解读一个历史人物,离不开对其所处时代的认识和分析。曾国藩生活在一个没落的时代。晚期的大清王朝,像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尤其是道光年间,外部,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臣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内部,腐败已经渗透了帝国的每一个细胞,四肢五脏,无不腐烂。内忧外患,腹背受敌。人作为渺小的个体,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行,但有的人在时代的大潮中站定,铸就一座座丰碑。

曾国潘对国家始终怀有一颗忠心,曾国藩不仅自己始终贯彻这个“忠”字,还把忠诚教育贯彻到军中。他深知依靠“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的大清军队,要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此练兵时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正是这支武装到思想的军队,彻底剿灭了太平军。

我很佩服曾国藩忍辱负重的气量,经历过这么多屈辱和艰难险阻,曾国藩仍然能将生活这碗水端平。因年少时受过经典文化的熏陶,曾国藩始终以“圣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他成就为一个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力量的伟人,正是这种精神,绝不容许他遇难而退。他把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得推己及人用来教导自己兄弟子女和族人,在这种家教的约束下,曾家和睦旺盛,人才辈出。他的儿子曾纪泽就是清末着名的外交家,曾据理力争的为我国收回了乌宗岛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带,维护了我国的主权。

曾国藩家训中,分门别类的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相信即使对于今人,若能按照家训中的道理行事也必能成就一番大事。

曾国藩家训中,有两处我感触最深:一是他提到,“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也就是读史时要做到设身处地,好比自己正在于当时的人对答应酬。如果遇到当时的事,你自己会怎么做,应该择其善者而取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篇二: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崛起于晚清,一生功绩出众,乃晚清的一代名臣。从他的人生历程之中,我们可以很深刻地领会到“拙”的力量,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尚拙”成就了曾国藩,这种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他的思想、作风、行动。在晚清的历史上打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我想说的是,尚拙精神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毋庸置疑,“尚拙”是一种独特的人生哲学,它具有巨大的优点即所谓踏实彻底,待人至诚。曾国藩一生做事,总有尚拙之意在其中。他科举考秀才时,六次未中,时人讥笑,但在第七次时终于考中。之后连捷,先后考中举人、进士,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基础牢固,一旦开窍,自然厚积薄发。他一生交游广泛,朋友众多,但却从不攀附私人权贵,踏踏实实,不搞任何歪门斜道。在当年曾国藩统率湘军时,朝中权臣肃顺对他多有支持,但曾国藩也末与其建立私交。后来慈禧发动政变,肃顺被杀,在其家中搜出一箱私信,其中却没有曾国藩的信,因此“太后叹息,褒为第一正人”由此可见,“尚拙”的好处是巨大的。对于我们的人生成长有巨大助力作用。

有人可能会反驳,说曾国藩就是因为本人不聪明,才“尚拙”,若他也聪明机敏,恐怕就不会“尚拙”了。诚然,曾国藩本人的确十分笨拙,他自己也承认“资质之陋,众所指视”。但我想强调的是,聪明机敏与否,与尚拙精神并无冲突。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曾给自己14岁的妹妹送了一本大学天文学教材作为礼物,妹妹很疑惑说:这我怎么看得懂?费曼跟她说:“你从头读,尽量往下读,直到你一窍不通时再从头开始,这样坚持下去,直到你完全读懂为止。”后来,他的妹妹,琼·费曼,果然成为了一名天文学家。同样道理,韩国棋手“石佛”李昌镐在他的作品《人生如棋,不得贪胜》中也表露出了同样的“尚拙”思想,单论聪明机敏的程度,费曼与李昌镐毫无疑问是站在人类顶尖水准的,连他们都如此推崇“尚拙”,由此可见,尚拙与个人智力、能力并不相违背,而是相辅相成,它更像是一种处世准则,如山岳般厚重,如水滴石穿般持之以恒。

现在的我们都崇尚“尚巧”。办事越巧妙,越走捷径,越受推崇。盲日追求高效率却不曾关注自之走来的一步一步中,有多少留下了痕迹,到头来却是一场空。曾国藩曾说:天下工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只有根基足够稳固,才足够可靠。文正公一生尚拙,正如重剑无锋,其本身就是最大的威胁。尚拙精神,无疑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的。无论是在学习中、生活中、工作中,它的作用空间都很大。正如一快磨刀石,缓缓磨去我们身上的瘕疵,最后成就的,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非同凡俗,起凡入圣。

由此看来,尚拙精神实乃我国思想文化的一大瑰宝,亦是无论在即个时代都值得推崇的准则,象征着中华民族对于质朴无华的追求,对于脚踏实地的追求,对于勤勉努力的追求。用“尚拙”磨砺自我,才能让未来拥有更广阔的天地;用“尚拙”洗涤社会,才能让社会上盈满质朴真诚的习气;用“尚拙”激励国家,才能让国家永保和平。这方才是“尚拙”之用。

愿“尚拙”精神永存你我心间!

篇三: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第一个字是忠。

曾国藩是典型的浸润在儒家思想中、由科举制度选拔产生的官员,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臣事君以忠”,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

他在做京官期间,十年七升,傲视群曹,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副部级官员,这在晚清极为罕见。如果他追求的只是功名,那么只要像同时代的官员那样,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原则,因循疲沓,苟且偷安,就能安安稳稳地守着自己的官位。但强烈的爱国情怀,让官场得意的曾国藩郁怀如焚。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他数次上疏谏言,试图改进官场作风,因此得罪了众多京官,甚至激怒了咸丰皇帝,为自己原本平顺的仕途增添了诸多障碍。

带领湘军攻下南京后,他没有恃功自傲,不仅让自己的九弟曾国荃回了湖南老家,还向朝廷请示——我没那么大的功劳,不要给我升官。对国家的忠诚,可见一斑。

曾国藩不仅自己始终贯彻这个“忠”字,还把忠诚教育贯彻到军中。他深知依靠“武弁(biàn)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的大清军队,要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此练兵时首重给军队注入“良心”和“灵魂”。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创立湘军之后,每逢三日、八日,都要把军队召集到操场上,进行政治动员。他亲自训话,用“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钱,不怕死”的岳飞精神激励将士,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不得扰民。正是这支武装到思想的军队,彻底剿灭了太平军。

由此可见,我们开展队伍思想教育,强调政治建警、忠诚铸警,意义重大。

第二个字是学。

萧一山在书的引子里写道:“曾国藩的事业之成就,完全由学而来,无关乎命运,今昔人的议论都是一致的。”

由于大兴文字狱,导致清朝的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形成了热衷考据的风气,天天考据各种历史上的书,最后就比谁肚子里考据的这些学问多,比谁认识的字多,比谁解释的字更全面。

曾国藩逆流而上,他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思想,学习的内容涉猎甚广,不仅学儒家经典,还学军事、科学、历史、风水,为了治好眼病,甚至还学过气功。

萧一山评价曾国藩治学的方法,是“由博返约、由约返博,兼归纳演绎而为一”。他的思想体系,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这么一个演变过程。年轻时像所有修习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样,想做圣人;而后经历了官场沉浮、沙场生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这个曾经世人眼中的平庸之人,终成通才、奇才。

这让我想起骆驼和兔子理论。骆驼知道自己要穿越沙漠,就会储存许多的水、长很多肉;兔子则每顿只吃一丁点儿,剩下的物料途中再补充。读后感·积累显然很重要,但光积累不实践,这些积累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不仅要广泛学、深入学,更要学以致用、以学促行,在提升个人能力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执行力和效能。

第三个字是恒。

我们刚才说,曾国藩通过“终身学习”这条路径,终于成就大业。这个路径意味着以中人之资,人人可为,但最终成之者甚少,关键就在于一个“恒”字。

篇四: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散文集中提到: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这正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六十二载,是漫天火光中的惊心动魄,是载满磨难却又青史留名的人生。

小时候第一次听到曾国藩的名字时心头一震,隐约觉着这名字气势恢宏,感觉这是一位能成大事的人。历史书上的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引领洋务运动,书中对洋务运动“未触及到封建制度本身”和“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这样的评价,往往给我一种其眼光不够长远的错觉,直到翻开这本书。

读完此书,心生敬意:国藩国藩,国之藩篱,曾子城为自己改了名,更是立下了一生所需践行的目标。

我想《曾国藩传》引起读者们共鸣的原因,在于曾国藩本身。“尚拙”是曾国藩的人生哲学。读过太多天资过人的名人的故事,读起曾老先生的人生便顿生亲切感。五岁开始读书,十四岁到二十二岁,六次秀才未中,难以想象八年寒窗未得成功所带来的磨难。并非天赋异禀,笨拙的人没有夸耀的资本,学会了虚怀若谷;笨拙的人习惯了碰壁,便萌生出一种向上不屈,逆境中前行的韧劲;笨拙的人不懂得取巧,不走捷径,便稳扎稳打。守拙勤,走得慢,走得稳,这就是曾国藩。

而生活中的我们之所以成为大多数,之所以成为芸芸众生中无名的种种,是因为我们眼高手低,自认为高于拙者却屈服于自己并不出类拔萃的天资,做不到成为圣贤。笨拙并不可耻,令人难以启齿的是愚笨和拙劣——不值得夸耀的自视清高和无用伎俩。

曾国藩做事,恪守的信条是“有恒”。他为自己立下十二条规矩,日复一日不逾矩,使自己从普通农民蜕变为拯救民族危亡的希望。读书中第是其年少时的“恒”,而为国铸造坚固的藩篱成了他后半生的“恒”——下半辈子,曾国藩做了三件大事:建立湘军以平定太平天国,兴起洋务运动以及培养人才。其一生的堑太多,二战太平军两度投水自杀,天津教案饱受诬陷,为世人误解和唾弃,却恒心系家国。正是这种“有恒”的精神,让他短暂的人生成了永恒。凡事第一天做轻轻松松,三天后便忘了初衷。我们做事持之以恒并非为了成为曾国藩那样的圣人,而是尽可能向其境界靠拢,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无完人”,曾国藩的人生目标却是成为“完人”。近乎严苛的自我要求,日记练字一日不落,摒弃无意义的交友,加班为朝廷工作。有人说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能称得上圣人的只有“两个半”:一个孔子,一个王阳明,还有半个是曾国藩。他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位偶像,是逆袭人生的教科书。他的修身过程,便是向我们证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如果真心实意决心自我完善,其胸襟、胆识、气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争议,然而他在为人处世、人格修炼方面的造诣是毋庸置疑的。

叹惋于贯穿于曾国藩一生的磨难重重,也景仰于他蜕变的勇气和非凡的气宇。曾国藩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贡献,已不止局限于挽救了一个时代,而是启迪后世华夏儿女的心灵,为同样资质平平的我们提供了人生范本。尚拙、有恒、完人,是曾国藩这一生中跨越磨难苦海的船只。“国之藩篱”,当之无愧。

篇五: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如果你有时间阅读一本书,那就读《曾国藩传》,“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配亦可学”,当你感到迷茫,不知前路如何的时候看看这本书。

“中国圣人两个半,曾国藩就是那一半”,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将这位仅次于孔子和王阳明的大儒——曾国藩的一生真实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他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素质很差,常与病痛相伴;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祖上五六百年都没有读书人。就是这样一个先天条件不算好的人,是如何在十年内七次升迁,连跃十级?

究其成功的原因,《曾国藩传》中提到了很多,以下几点便是奥秘所在。

第一,是他良好的家风。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年轻时候也曾走过弯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成家多年之后,或许是受到了一些刺激,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改号星冈,人生从此大变样。曾星冈生有三子,长子曾麟书,就是曾国藩之父。曾麟书在曾玉屏的要求下,从小攻读四书五经,但由于天赋和积累有限,考了17次,甚至和儿子一同考秀才,直到43岁时才勉强中了秀才。在曾星冈的教导之下,曾麟书也有不凡之处,他曾经对曾国藩兄弟说道:“吾固钝拙,训告尔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此外,曾国藩还回忆道:“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这些训导,曾国藩坚持了一生。

其次是他的坚毅。他与父亲一同考秀才,屡屡落榜,受尽他人嘲笑。再到后来父亲在43岁时考上了秀才,而他的文章却被列出来批评。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寻求方法改变,终于考上了秀才,后中举人、进士,再后来做官,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第三,是他的持之以恒。有一个故事讲小偷藏在曾国藩的房梁上,等他背完《岳阳楼记》睡觉后下来,结果小偷等了许久,他还是没背下来,小偷忍无可忍,跳下房梁给他背了一遍后扬长而去。可见他的天赋属实不高,但胜在持之以恒,勤能补拙啊!

第四,是他的踏实。脚踏实地,干在实处。他从不走捷径,一步一个脚印,这是如此这般作风,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夯实基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他的自省。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不足一一记下,日日反省,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从一开始的脾气暴躁、虚伪、好色、愚笨到最终完成了自己立功、立德、立言的目标。

他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个不仅在政治上成就极高的人,还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一个偶像,他的人生经历和行为准则无论是对我们的学习还是个人成长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曾国藩传》改变了我对历史书籍的认知,打破了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感,原来他们的身上也有和我们一样或者相似的缺点,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他们的智慧,学到他们是如何逆风翻盘,从一个资质平庸的人,成为一个。当你被现实打倒,受到挫折时,请不要轻易言败,学着像曾国藩一样迎难而上,战胜挫折。用曾国藩的言行潜移默化地校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能够从跌倒处爬起,从迷茫中走出。

篇六: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物来顺应,当时不杂,未来不迎,既过不恋——题记

读古语:学而优则仕。

本意是学有余力就去做官,而当今的解释大抵是指学习成绩优异,提拔做官。这一点在大清“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年少光华中并无体现。这不禁让我茫茫然了……

科举之于曾国藩,似乎带着敌意。书中说曾国藩天资平平,考个秀才,屡试不中,被乡里人笑话,于是愈挫愈勇,愈发的发奋了,最后竟然进了翰林。而全书阅尽,颇有感触之处,却并非曾国藩之勤能补拙,而是他人生千番阅尽之后为人处事的智慧。

曾国藩的处世之道,最打动我的,一言以蔽之,便是推权让位,择人交友。

一位重臣,之所以“重”全凭的是“权利”与“地位”。震撼我的所谓“推权让位”在我看来更可以看作一种态度。曾国藩的态度与老子和柳永不同。老子所谓的与世无争,与柳永的那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都不符合曾国藩“以退为进”的思想。这不仅限于推权让位,而像极了一种哲学思想。曾国藩创立湘军以灭太平天国,无疑是他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抹。而其过程中所遇艰险或许只有他自己,孤身品尝。同治三年当湘军终于攻破南京,算得上苦尽甘来。与常人相异,曾国藩异常冷静。他精通易理,读《易传》:日中则昃,月盈则亏。他参透人心,深知朝廷有所猜忌,因此越是辉煌,越是该清醒,趋吉避凶。它自剪羽毛,奏请兄弟还乡,裁撤湘军,急流勇退,自身得以保全。都说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是“尚拙”。科考的不绕弯子,不走捷径,以涓涓细流,致水滴石穿,功成名就时审事详明,处事果断,使自己全身而退,这般智慧,或许就如书中所说:将权位二字,退让少许。

古人是特重交友的。《聪训斋语》有言,曰:人生以择友为第一事。曾国藩是深谙此道的。在湖南乡下时,他常因交不到良友而苦: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鲍鱼之处,亦与之俱化也。到京师后,交友广泛,常是一起,吟诗作赋,听戏下棋,日后升迁迅速,想必也少不了朋友扶持。而更令我好奇的是,曾国藩如何得以交良友?要诀便是要广泛结交,肯于付出,急公好义。他与陈源兖的友谊令人动容,当陈源兖大病一场,他便天天盼望通宵达旦。短短数语,或许根本无法描述他们之间的友谊与曾国藩的肯于付出,真心相待。再一个便是穆彰阿,算得上其座师。虽无所建树,但着实惜才。多次推荐曾国藩,也曾暗中帮他升迁,称得上是曾国藩的伯乐。而曾国藩却并未与其走得太近,很有分寸,以至于之后穆彰阿倒台,他却未遭牵连,处世之道,不得不令人叹服。

苟无自身为人处世的智慧,绝无可能屹立于历史之巅,俯瞰众生。曾国藩,一如那坐于老树之下的宿儒,将自己的处世之道。遗以后人受用。你我皆是莽莽红尘之中之过客,天地逆旅之中之行人。仰望圣人之智慧,精进自我之人生,方可于尘世浮华,现代社会中如鱼得水,收放自如,纵使前路深渊万丈,亦可微笑面对往事。

为人处世之智慧实是人生之根本,唯此,方可开出绚烂的人生之花。推权让位,择人交友,诚不谬哉!

篇七: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传》描写了曾国藩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一步步成长为一位大儒名臣,也反映了他从事道德修养的心路历程。读这本书可以让人感觉到原来成功如此简单,原来成功人士也有许多普通人的缺点,只是他们懂得如何去克服改正;原来成为一名成功人士是有迹可循的

曾国藩从小并没有表现出多少超过常人的地方,相反他个性内向,喜欢报复,天生一对三角眼,人称——闭眼蛇。而且资质平平并无天赋之才,两次考取功名不中,最后是在不懈的勤奋钻研下考得功名。之后,他在与太平军对抗中,由于自己刚腹自用,不算指挥等原因遭多次失败,顶三次跳河自杀未遂。但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曾国藩并没有长期沉溺于此,而是十分注重自己道德品行的提高,不断自我反省,吸取教训并最终成为一世推崇的大家。

二是,他提到“作诗文,有情极真挚,不得不一倾吐之时。然必须乎日积理既富,不假思索,左右逢原,其所言之理,足以达其胸中至真至正之情,作文时无镌刻字句之苦,文成后无郁塞不吐之情,皆平日读书积理之功也。

也就是说,在写文章时即使有真情要倾吐,可是道理却无法表达清楚,从而不得不临时去探寻真理,而真理并不是一时就可以获得的,于是只好去追求字句工整。以至于作文时沉溺于字词的推敲,想通过取巧来取悦于人,而修辞立诚的宗旨早已荡然无存,这就更为败笔了。

我写东西的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明明自己有很多感情要抒发可真正开始写时,却发现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情感,以至于不得不冥思苦想一些好的句子,到最后想一吐而快的情致往往被破坏,文章往往不了了之。一直以为这是自己才疏学浅的表现,没想到在曾国藩家训中竟然有类似描述,看来这是初写文章人的通病。而要解决这个困境的办法,曾国藩有提到那就是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积累。

19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曾国藩一直用“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所许”来自嘲自己。相比而言,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zuoweizaiti/duhougan/1295258.html

  • 标签: 读后感 名人传读后感600字作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精选7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