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2.83W 次

篇一: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用具:

音频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1、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2、分析毛泽东《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主宰国家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五、结束语

朗读《诗人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作业与练习:

1.默写《沁园春·长沙》;

2.预习戴望舒的《雨巷》。

篇二: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词的常识及写作背景。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深沉的意境,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

2、探究法,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毛泽东的伟人情怀,感受诗人豪放雄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沁园春长沙》是如何通过特定意象表达时人豪迈的情感的。

教学难点:把握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朗读《沁园春雪》,引出这首词的作者——毛泽东。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外一篇词《沁园春长沙》。

二、词的常识简介

词,又称长短句。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后人作诗吟其事,沁园春这个词牌由此得名。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925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日趋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震惊中外,农民运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军阀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对革命进行疯狂的镇压。同年2月,毛泽东在湖南韶山从事革命活动,找到军阀的追捕,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来到长沙。在长沙时,他漫步湘江,游橘子洲,看着水光山色,满目秋景,心潮激荡,豪情满怀,写下了这首词。

四、听录音,正音

五、朗读课文

1、学生齐读。

2、教师点评,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六、研读课文

(一)研读上阕

1、学生翻译

2、教师疏通文意并分析

(1)第一句交代了什么?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明确:时间(寒秋),地点(橘子洲),环境。

独立寒江图。

(2)作者笔下的秋是否如历代时人说的那样悲?哪些句子展示了作者笔下的秋景图?

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3)写秋景时作者的视觉角度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从远到近,自上而下。

(4)上阕作者运用了很多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有哪些?

明确:表动作:染、争、击、翔

表数量:万、层、百

表颜色:红,碧

(5)明明展现的是“暖秋”,为什么以“寒”字起笔?

明确:“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

实写:时令到了秋天,天气变得寒冷。

虚写:暗示当时时局的艰辛。联系当时背景,“寒”字与“怅寥廓”的“怅”遥相呼应,正因为“寒”使作者心有所思,思有所忧,从而发出“谁主沉浮”的感慨。

(二)研读下阕

上阕由“看”字引领出一副色彩斑斓的秋景图,那么下阕哪个字眼引领了下文呢?——忆。

1、句子研读

(1)携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过渡句,由上阕的写景自然地过渡到忆事。

“携”和“侣”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人物关系的密切团结。

“峥嵘”和“稠”点明了什么?

明确:峥嵘:本意是山陡峭险峻,这里指不平凡的岁月。

稠:多。

两个词点明时代特征,反衬出作者他们的奋发有为。

(2)挥斥方遒

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怎么理解?暗含着什么?

明确:激励了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为让劳苦大众成为天下的主人而奋力拼搏。同时也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个问题。

小结:

1、揭示主旨:

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2、写作特色

(1)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2)对比手法的运用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篇三: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词中生词字音字形,典故的含义及其表达,并背诵全文。

2、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3、学习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2、情感体悟法,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词中所抒发的博大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二、教学重点:

1、词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词中意象的理解与把握,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播放歌曲《东方红》,大家熟悉这首歌吗?这是人民群众送给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颂歌,而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2.师: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3.师:《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词”的相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九十一字以外)。“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二、整体感知,诵读理解。

1.介绍背景。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滂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师:中国传统诗词是用来干什么的?(言志,抒情),大家思考一下毛泽东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诗歌会有什么特色?抒豪情,言壮志。

2.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师:大家现在有两分钟的时间看课文,然后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词,注意要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的不错,有些容易读错的字词他(她),都读对了。(但有几个失误)我们一起看看哪些字词是容易出错的,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沁(qìn)百舸(gě)怅(chàng)寥廓(liáokuò)携(xié)遏(è)峥嵘(zhēngróng)遒(qiú)

3.音频范读。

师:现在我们听录音,注意听他是用了怎样的语气,节奏,在哪里停顿的。

4.集体朗读。

师:好,我们集体读一遍,然后学习它的内容。

三、具体内容分析鉴赏

1.师:《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首先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2.师:“立”在词的首句,我们看词的首句写了些什么。(课件展示)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独立寒秋图

3.师:“看”总领哪些内容?湘江秋景图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师:如果让你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图,大家想要怎么来布局着色呢?

我们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4.师:“怅、问”是作者由眼前之景所引发的思考与疑问。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5.师:,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下阕是怎样回答上阕的问题的。“携、忆”这是对上阕所提问题的思考过程。

(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6.师:作者思考完后,得出了怎样的回答呢?“记”所点明的是什么?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小船?)

中流击水是中流击楫的转化,是对上阙“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突出词人和他的战友们要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中流击楫zhōngliújījí:击:敲打;楫:桨。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四、艺术表现分析:

1.师: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

意象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而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是由意象创造出来的。

2.师:请你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清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3.师: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来自意象的表达,来自意象的组合

壮丽的意象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作者融情于景,看到了壮丽的图景,又借景抒情,以壮景抒豪情,完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师: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呀?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平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本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景到追忆往昔战斗,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很有层次性。

2.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六、迁移拓展

1.师: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2.师:古人描写秋天多“怨秋”、“悲秋”,把秋天写得萧杀凄凉、清冷惨淡,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长做客”,“秋雨秋风愁煞人”等等,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致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人生态度,性格,志向

3.师: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薄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

4.师: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是由“态度”来决定的,其好坏足以明确我们构筑的人生优劣。

心态决定着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后作业

背诵这首词

八、板书设计

篇四: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壮阔的意境。

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船渔火对愁眠".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人生的艰难万苦。但也有不少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还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二、背景及作者简介

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三、解题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内容。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初起是称"曲子"、"杂曲子"和"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指导朗读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恰"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侧重写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谁主沉浮;下阕由"忆"到"恰""记",侧重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思路清晰,情贯全词。

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

明确: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第二课时

六、点拨指导。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二)湘江秋景图: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板书设计

上阕:看(湘江秋景图)

远眺:山红林染(静)问:谁主沉浮

近观:江碧舸争(静、动)景:寓情

仰视:鹰击(动)写出:博大胸怀

俯视:鱼翔(动)凌云壮志

概括:万类——竞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章,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意思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深入领会。如词人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板书设计

下阕:忆(峥嵘岁月图)

答: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写出:战斗精神革命豪情

小结:下阕,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七、总结全文

篇五: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

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

1.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2.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教学难点

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深深的震撼,一个就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那些绽放着生命华彩的壮美诗篇就使得这种精神能够穿越历史的风云,不断照耀着我们,引领着我们不断去追寻人生的最高境界,文学使生命超越了生命的短暂历史而最终获得了永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初读感知

(一)多媒体配乐朗诵,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画面,对比把握基调,快速感知画境。

(二)学生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显示思路的关键词。

(二)品析上阕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5.作者是什么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

(此间相机落实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第二课时

(三)品析下阕

1.下阕所抒何情?用什么方法抒情?

2.与意趣相投之人结伴同游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当年与作者同游的是怎样的一群青年?他们是不是跟我们平常旅游一样是游山戏水去了?

交待诗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来到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

(1)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①“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②“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③“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④“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⑤“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四)内容小结

1.上下两阕的写景抒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词来概括全词的行文思路。

四、深读解味

(一)我们都是有自然生活常识的,当时的橘子洲头有红叶、有苍鹰可能不假,但肯定还会有枯草落木一类秋天特有的景象的,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二)形容词、动词是描形绘色的必要工具,有人说这首词对这两类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找出你认为用得极妙的形容词或动词来,说说你的理由。

(三)除了形容词和动词,你认为还有那些词语在这里运用得特别巧妙?说说你的理由。

(四)如果我们来作一个置换:“立”改成“站”,“击”改成“飞”,“翔”改成“游”你觉得好不好?或者干脆把写景部分全部改成“看万山衰遍,枯林尽灰;湘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万类霜天尽忧愁”,这样改后意象色彩也还是统一的,你认为好不好?

(五)总结本词中心、特点以及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总结提升

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年轻的的毛泽东,泰山一般沉着独立于深秋的辽阔江天,不作感伤文人的悲吟哀鸣,不学孤傲文人的高蹈自适,而是表现出了主宰天地的青春豪情,充满了高度自觉的社会使命感。在当时革命不利的背景下,毛泽东依然积极乐观,逆境中勇拼搏,灰色际遇里寻亮色,只因他胸襟宽阔有天地,性格里烙着绚烂的底色。

“英雄自古出少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不是生下来就命比帝王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也都是青春年少时就表现出了崇高的壮怀:

(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终不还。

埋骨何必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毛泽东《呈父亲》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壁十年图破壁”

——周恩来

(三)“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四)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希望做出一切。

——屠格涅夫

(五)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

——歌德

(六)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

(七)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鲁迅

结语:这就是青春!青春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年轻人身上赋予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相同的年龄,必有相同的激情,只是时代不同,任务不同而已。承前启后靠我们,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的身上,大家能不能充满自信地来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六、再次放声朗读全文,结束课程

七、作业布置

(一)比较鉴赏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并写成三百字的鉴赏小短文。

(二)背诵《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三)课外阅读任先青诗《诗人领袖》

篇六: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地位与作用: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园春》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习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学生齐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毛泽东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习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3、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5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毛泽东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近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3)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8、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9、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习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上课时,我介绍完背景后,饱含激情地朗读了一遍,没想到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还的的同学说:“老师再读一遍!”于是我又读了一遍。更出乎我意料的是许多学生竟然也煞有介事的跟着读了起来!本来我打算读完后接着讲解、赏析,然后再读,看到同学们读的激情,我放弃了原来的思路,先教学生读,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节奏的处理引导学生“读中悟情,以情带读”,使学生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感受加领悟。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感到,教读诗歌老师必须先喜欢,老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容入朗读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诗歌教学应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在或激昂奔放、或舒缓有致的朗读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和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

当然,我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chuzhong/zhongkao/1227490.html

  • 标签: 精选 教案 沁园春 教学 小学写人作文教案设计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