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读后感作文 > 望江南读后感(精选14篇)作文

望江南读后感(精选14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1.95W 次

篇一:望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读后感(精选14篇)

烟雨江南,茶溢杭城

“你一句春不暖,我便到了真江南。”读《望江南》,恰如采摘一片初春里最鲜嫩的茶叶,揉捻出汁水,春意隔着纸张散发开来,香气弥漫,温润却又充满力量。

茶的清香在杭家人手中四溢,书中对采茶,制茶泡茶的描写精致详尽引起江南人的共鸣。不觉便勾勒出幼时戴一顶草帽跟在大人后边采茶叶时的欢愉,或是茶叶在锅中翻滚时沁人心脾的香味,亦或是睡前未喝一盏淡茶的难耐。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在书中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二十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1948年,我们国家的茶叶衰落到极致了,江南茶叶世家忘忧茶庄的杭家人,在大哥杭嘉和的带领下,在当时的翻云雨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江南带代表的茶人,在面对自己个人、家族的起势变化、民族的起落浮沉,作为茶人,在那个年代,风雨浮沉。“不是我喝了茶,是茶已经把我喝了”茶人这个代名词正是反应了像杭家人这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

茶水需要经过水与火的历练,方能萃取出其独有的味道,忘忧茶庄的杭家人们,就像是同一棵茶树飘落的茶叶,在岁月的沉浮下,最终化作有着不同滋味的茶。

整本小说,看似写的是茶人茶事,实则是动荡不已的时代中,江南烟雨浸润中的中国人奋进的秉性。杭嘉和稳重深沉,在顶天立地战火频繁中,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事事劳心。弟弟嘉平一心革命,漂泊不定,他虽担忧牵挂只克制劝谏;女儿杭盼愁心郁结,因曹家远能逗得女儿大笑不顾国民党飞行员的身份,他便痛快交许;前妻方西冷一身傲气,远赴美国,他仍然在其遇险时,紧张焦灼;

无论是对待装疯卖傻的李飞黄,无恶不作的吴根,还是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油炸西施,杭家人最终无一例外都选择了不计前嫌,施以援手。对于罗力而言,他本该恨透了吴根,可看他奄奄一息还是不忍将他弃之不管,仍旧背着他回到营地好生安置,当见共只穿了一只鞋,更是将自己的鞋子脱下给其穿上,让他体体面面的离开。书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每读到常感叹这就是人世间的至美时刻,还有什么能与其媲美。

书中有一句话“从里到外,魂灵儿都像是被山泉水洗过一遍。”虽然这里刻画的是杭得荼,但其背后指的就是那杭家人。这西湖的龙井就是这杭氏族人,而这一汪泉水就是这历史长河。即便跌宕起伏,世事难料,杭家人始终能保有这份清澈与通透,就似被山泉水洗过一般。

书中人物,为家,为国、为爱、为信仰、为理想每个人呢,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家长里短中尽显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历史是对于我们来说是看不见的,它要退回到每个人具体的境遇和行为举止中,这样才鲜活,能共鸣。时代让杭家风雨摇,但刻入骨子里的茶文化让这些杭家子孙无论走的多远、身处何境,都能安静地坐下来,同饮一杯茶,聊一个故事。

人生会经历万千,吞秋冬夏、兴衰沉浮、生死聚,汇成各种味道,最后浸入到人生这杯茶,滋味百般,冷暖自知。不管社会动荡与否,要如杭嘉和做个简单的事茶人,内心清明,不显山不露水,有着大智慧,大格局。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只要有茶喝,日子会差到哪里去呢?

篇二:望江南读后感

最近用了几天时间看了《望江南》这本书,讲的是1945年到1964年,杭州有一户做茶的人家杭氏家族,在历史的漩涡中保全自身,传承茶业。有趣的是,主角杭嘉和杭嘉平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但他们却和历史人物有交集,甚至情节和名人真实经历很相似。而作者王旭烽则是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带头人,所以书中有科普性的茶专业知识,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先是采摘龙井茶的部分,以早为贵,只采一个嫩芽的龙井茶称为莲心;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叶形如雀舌的称雀舌;再大一点的叫旗枪。接下到做的部分,炒制好龙井茶,分青锅、回潮、辉锅。青锅就是在15分钟内使茶叶初步形为扁平;回潮是将茶叶摊平在竹匾中需要一小时;回潮好的茶叶,再放入锅中炒干定型就是辉锅。最后是低温贮存法,贮存六个月以内维持在0到5度,超过半年则冷冻负18度到负10度最佳,选用的金属罐最好选锡罐,既防潮又防氧化。

从小过年接待亲戚,家里人都会给客人泡一杯茶。放了一年的、刚买的、散装的、罐装的都有。在我眼里,主人家给客人泡茶只是接待的礼仪。本身我也不爱喝茶,家里没有好茶,泡出来的水褐色的,并且长时间会给白色的杯壁上留下茶渍极难清洗。小时候爱喝甜的,而苦涩的茶叶水绝不是我所喜爱的。我还常常把茶叶喝进去,还要把嘴里的茶叶挑出来,不小心嚼碎一片,确实苦涩,像莲子里的芯。小时候的我就像书中的杭得茶,他第一次喝白露龙井茶,喝了一大口,显出难以下咽的样子,说到:“白露茶有点苦呢”。不过自从喝到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的正宗龙井之后我就知道什么叫做茶香恬淡飘渺,滋味浓郁厚重,舌底生兰花香,透着鲜爽回甘。绿叶均匀成朵,在水中灵动旋转,恍如午后风起……那是我喝过最好喝的茶!因为我也不常接触茶,常接触奶茶,用茶制作的其他饮品。

要说书中茶事为第一,那么介绍江南文化杭州文化必须为第二。杭州是个一世八界的玄妙之处,就像一个套盒,打开一个,又是一个。千八百年,圣贤相继,故有苏轼“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高堂会食罗千夫,撞钟击鼓喧朝哺”之说。有许多佛教寺庙,运河边的香积寺,丁桥黄鹤山的龙居寺,三台山的高丽寺等。还有炸油墩儿可怜的董笑花同志,我看上了里面加咸菜和萝卜丝的面墩子,因为小时候吃过,我能吃好几个,配上稀饭。还有茶泡饭,我第一次听,没吃过也没见过,饭是咸的,里面可以放花生米、姜末、葱花,我喜欢吃泡饭,已经迫不及待的想尝试了。

说了这么多,都要归结到茶身上。茶业既是杭嘉和作为杭氏子孙自己要担负的责任,也是关乎家族命脉的事业,更是中国农业进出口的大产业。茶,一个见证个人史,家族史,百年中国民族史的东西。小小的叶子,推动大大的乾坤,希望有一天我能懂茶品茶,在雨后的西湖边领悟世间人情,命运流转……

篇三:望江南读后感

满城茶香雨

暖湿雨雾中朦朦胧胧藏着江南小镇,起伏的丘陵间茶树茂密,戴草帽穿围兜的采茶女穿梭在绿云中,吴音伴着轻笑荡漾在云间。江南望不透满城烟雨,春来茶花遍丘陵。他草鞋步行过茶间,她远处凝眸望茶田,他戎装远洋出海,她送茶伴千里身边。悲欢离合,茶香不散,萦绕西子湖畔忘忧茶庄间。

茶本只是茫茫中华历史中满载的一张书页,记载着复杂的饮茶技巧和烦琐的制作过程。这张书页却在翻腾的历史潮流中裹挟了解放的热血和数不计数的不屈的灵魂,褪去了崭新的封皮,罩上了粗麻布外衣,与战火中流离的百姓一生密切联系起来,成为制茶人一生不离不弃的伴侣,饮茶人于无际苦海中的那一抹慰藉。

茶香缕缕,采茶人穿梭在春日的微光中,手指揪下茶枝顶上的嫩芽,茶篓中茶叶堆叠,弥漫阵阵清香。粗糙的手拂过炒锅,翻起饱含水分的茶叶,再轻柔地将它们按在锅底。制茶人忘乎所以的在茶海中劳作着,将春的气息揉进了茶叶中,把一生无忧的渴望倾注入茶叶中,感受着制茶的乐趣。“轻拢慢捻抹复挑”,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手指纤细灵活,十指辗转间奏响铮铮然的京都之声;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炒茶手法繁复多样。制茶人也是懂茶人,如同伯乐对千里马一般珍视每一批茶叶。懂得喝茶不必怕烫,能品出茶香袅袅,懂得西湖龙井烘焙后和块状的生石灰同放在锡罐中能在一年后保持鲜亮颜色和醇厚的味道。欲制好茶,定要静心,茶农为“茶”一字倾尽了一生,在茶海中徜徉,择茶香几缕,翻起历史长河中几片波涛,淳朴乡音中追求不变。

执过枪的手在炒茶锅中翻转,龙井叶片蜷曲,清香沉淀。那清明前的雨意被封存在罐中,成为军人心中不灭的灯火,照亮归途愿景。远方有几经转折的书信,有隔岸默默等待的爱情。跨洋的旅人留存着爱人相送的茶叶,再相见时浅酌一口清茶,便能又忆起难忘往事。仍在杭州的杭家人上几次山,采老庙前的山茶,在飘摇的局势中烧红木炭来保证龙井品质,

茶和人一样能等待漫长的时光,在密不透风的锡罐中存放许久后拿出,茶香仍然甜淡缥缈。

茶香阵阵,吹过军人一身傲骨,不屈不折。“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杭家人多参军,夫妻两别离,茶成了两人间联系的桥梁。战争带来的是漫长而几近于无穷的分别,而军人背负起了难言的重任。在硝烟中厮杀后,风浪平静,军人即使身陷敌营也难忘故乡茶香。茶养身,亦安魂,将无助动荡的心在醇香中平静。

如果人生如茶,那么煎熬就成了一种成就。茶香牵魂,中国千里长途难度。从平反到抗美援朝,岁月风起云涌,少年鬓角白发生,皱褶遍布脸颊。苍老的手取一把初春刚炒的新茶,煮沸一壶虎跑泉水。先烫茶碗,青瓷微热后再倒水放茶叶。泉水均匀地从碗壁流下,叶片在水中竖起摇曳,最终归于平静,和生活一般。朦胧的水雾伴着淡雅茶香,萦绕于窗前。

篇四:望江南读后感

以茶香叙事,以茶香抒怀

茶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香气之一。沁人肺腑,是神农尝百草的唯一解药,也是解心烦气闷的一种解药。当人们静下心来,在烟雨朦胧的江南中,品一品茶,嗅一嗅茶香时,便会想起与王旭锋共赏的这一场茶香的故事,循着茶香,鉴一鉴江南的故事,赞一赞江南情怀。

如果说江南文化的缩影集中在了茶的身上,那么,茶所承载的力量与价值,则又是中国精神、社会以及故事本身的动力源泉。了解茶的一切,或许便是了解了江南文化的核心所在,也就了解了中国的品格与风度。

茶里,有中国人的精神,是茶的精神。在《望江南》简单而又质朴的文字语言中,书中众人的生活通过茶,被作者联系到一起去,作为本书两大人物,杭嘉平入世,杭嘉和出世,这是一种中和关系。但为什么说是通过茶被联系到一起去呢?因为时代虽在变化,人们心中对茶的执念与信仰始终不变,即便身处乱世之中,仍有这一份心来端起一盏清茶。它既是婉罗姆妈口中的“那不是新社会吗?什么不在变啊?我老太婆服了这新社会了,只有吃饭不好变的”,也是杭嘉和认定的“有茶桌没茶桌,一样喝茶”。“世界毁灭又如何,我只想喝我的茶。”我都不出悲伤与多愁善感,我只从中汲取到人们豁达的心境。这与中国的道家思想是有相同之处的。正是因为这份豁达,中国才有那么多文人雅士做到了“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茶中,有中国人的力量,是茶的温度。虽然中心人物占据了作者大量笔墨,但次要人物的塑造也颇有特色。婉罗姆妈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女性长者,但她并不以深沉的智者形象出现,却有点插科打诨的风趣,她的言辞间却显示着劳动人民沉积多年的生活哲理,方越的评价最漂亮:“婉罗姆妈,我跟你讲话真是套路两样,我们在讲民主、自由、反内战、反饥饿,你呢,什么姜啊醋啊咸鱼鲞啊……”这样似是而非的叙述,既在处于危难时期的杭家人的紧张生活日常中插入了喜剧般的打闹片段,彰显其叙述张力,也很符合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国人,尤其是老百姓,避讳谈庄严肃穆的事,常常在即将深入时转移话锋,却又引人深思。这样的隐形的力量,支撑着中国人民在战乱的年代,仍旧有乐观地活下去的勇气。茶事的温度,是这样的温暖的生命气息,体现着人民在其中的不懈努力。茶本身,更因为穿插了生活与精神的进步之路,才营造了一幅关于社会力量的江南文化画卷。

也许故事很简单,但作者的心血清晰可见,正是对家国情怀的珍惜与弘扬,才显示出历史的厚重与无价。茶的历史,也因为作品中的故事,而变得富有价值和意义。它既现实又浪漫,既富古典的历史性又有当代的社会性,茶树花不会因为被人遗忘而从此不开,茶文化也不会因为世事纷争、品饮艰难而消亡,“什么时代都不属于茶人”,也就是什么时代都可以属于茶人。

篇五:望江南读后感

品饮世间人情,体悟命运流转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的一阙词,伴随冬天雨的凄凄凉凉,哭丧着脸的冬瓜白的天空;溪流啜泣,山风呜咽,一片凄凉中,抱着春兰的杭嘉和从书中走了出来,来到了我的眼中。

望江南,一“望”是世间人情百态。

杭嘉和杭家第三代当家人,比起父亲杭天醉,嘉和少了才子的浪漫,多了茶人的务实与理性。作为家族“领头雁”的嘉和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身负传承茶业与守护家人担当的他抗下压力:家中身强力壮的人都上了前线,只有一堆老弱病残和还在学校的孩子,但当需要出人清理西湖淤泥时嘉和劝下了其他自告奋勇的人。不愿让家人劳累的他既要筹办茶叶公司,又需在冬日里为来年春茶做准备,现在还要清理淤泥。几天下来,手上全是水泡,他仍然笑着和家人保证超额完成任务,心中的悠然与坚定证明了他有心系家庭的决心,他无悔!看着这样一个懂事坚强又顾及家庭的“领头雁”,我又是心疼又满是敬佩。

仅靠着偶然的书信来往的杭盼与曹家远不顾一切拼命地奔向对方的感情也令我感动不已:曹家远的果敢与阳光驱散了杭盼郁结已久的伤痛,那个在桥上哭得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杭盼,终于遇到了那个可以驱散心中执念,给予她勇气面对恐惧的人,即使接下来孤身一人面对的是十余年的等待也值得。这样的爱情,怎么让人不艳羡?

我望到了这样的一家人,彼此牵挂、彼此温暖,有人情味有人性,即使身处沼泽也饱含希望,一旦在一起了就不曾想过分开,就像书中所说的:“两个被窝又变成了一个被窝,就如同两杯茶又融为一壶茶,越泡越浓,越泡越有滋味。”美好而充满希望。

望江南,再“望”是命运流转变换。

忘忧茶庄的茶叶始终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象征茶馆兴衰,相似的命运在几代人之间轮回,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面临着不同的选择。从1945年抗战胜利至1964年冬,近20年时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春去冬来,几壶淡茶,印照了江南的变迁,杭氏第三代的两个茶人的人生道路就此分开,嘉和与嘉平两兄弟开始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挑起传承与守护的重任,一个投身革命…几经转手的忘忧茶庄,见证着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局,也阅尽了世间百态,离合悲欢,与杭氏家族一同经历世事变迁,在风雨中飘摇而不倒。茶文化,也是命运流转轮回的道理:万物皆会轮回。忘忧茶馆又何不是如此?几经转手,阅尽世间百态;杭嘉和又何不是如此?苦尽甘来,在他的经营改革之下,杭茶走向世界,蜚声海外;杭嘉平又何不是如此?即使时而涌现潮头,时而隐身幕后,依然为信仰勇往直前……如此看来,这流转变换的江南也便在一壶清茶中望尽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时代更替,亘古不变的是世间人情;人来人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江南好,何不望江南?

一碗茶汤,照见半壁江南。我便在在一片叶子的乾坤中,品饮世间人情,体悟命运流转。

篇六:望江南读后感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每次读到苏轼的这阙词,心里总是莫名的惆怅,诗酒趁年华,多么的美丽,又是多么的凄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回首过往,却发现自己在欲望的漩涡里摸爬打滚,没有任何可以触摸的实实在在的记忆,枉自蹉跎,韶华真的是一场幻觉,似乎来过,但真的走远。

一出生,我一路狂跑,站在二十岁的门口,当我的一只脚还停留在门外的。时候,我猛然发现,我们的光阴似乎过得太快了,我噤若寒蝉,一直缄默,不敢往前半步,可是时光啊!它可不曾停歇,它马不停蹄的把我们送向未来。

小时候当我趴在商店的橱窗里,留着口水欣赏展览柜里东西时,我最羡慕的是那些画着精致的妆容拎着乾坤包的太太,而如今当我对服务员指手画脚的时候,我却羡慕在外面观望的小女孩,至少她的额头如锦缎般光华,岁月不曾雕刻。

我似乎还算年轻,我得到了来自许多的羡慕,更多的是女人,我的腰肢还算纤细,我的皮肤还算光滑,我穿各式的衣服还算好看,流光容易把人抛,再几年,我也会假如她们的行列,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如此嫉妒比我年少的女孩。

三十岁,这似乎就是女人的花期,花期一到,所有的芳华都必须返还,任凭你曾经开的多么的绚丽,都一一凋敝,甚至碾落成泥!

人生有缘弥可贵,岁月无期当自珍,诗诗酒趁年华!

篇七:望江南读后感

《望江南》这本小说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近二十年间波澜壮阔的社会进程中,杭州西子湖畔忘忧茶庄世世代代以龙井茶为业的杭氏家族,在那个年代经历的起落浮沉和家族的人物命运。杭嘉和与弟弟杭嘉平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大哥杭嘉和在动荡年代将杭茶发扬光大,扛下了家族责任,忍下了全部遗憾。弟弟杭嘉平则为了自己的信仰一往无前。从书的一开始,我就沉浸在那个茶香弥漫的杭州城里。不仅诗情画意,而且有江南人的坚定和执着。“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年华尚在,尽力去体会生活的美好。

这本书文字雅意境美故事好,人物刻画细致很有质感,人性的光辉处处可见,好像置身其中,也成为了杭家的一份子一样。故事写得雅致、清淡又回味无穷。仿佛品尝了一杯幽香四溢的龙井茶,舒展自然,跟着杭家人一起走过了那段风云际会的岁月。这样的文字里,随着茶香缓缓道出的,是那些藏在人心深处无法用语言文学、用好坏评价的东西。

这个家族里的女性也都非常有特点,即使战争将她们与爱人阻隔,她们依然选择坚守。对爱情充满了憧憬,相信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只要彼此心相连,爱就不会走远。

很多人对于江南的认知是非常标签化的,包括我。通过读这一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个温润却又承载着力量的江南。人说江南人温柔儒雅,《望江南》却让我们看到温而不儒、柔而不弱的江南人。这本书体现出的百年茶匠传承、家国天下的情怀令我深深地折服和赞叹。虽然没有大篇幅华丽的词藻修饰,但是我还是能够透过故事,体会江南的文化气度。书里的文字,穿透纸背,穿透我心。

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学习到很多关于茶的知识。书中介绍了茶叶生产、制作、存储等丰富多彩的知识。中国人制作茶的技术,真是一门灵活又深奥的学问。阐释了茶叶的历史价值,又挖掘出茶叶的文学内涵。既是一本上佳的小说,也是一本有趣的科普书。

《望江南》在刻画江南文化与茶人精神的同时,也浸透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照,将个人史、家族史与国族史融合。通过杭氏家族的故事,反映的是中国的故事,体现了中国的风度。

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漂亮,让人感觉心情很好,很有代入感。在读书的同时,好像走过了春天杭州,闻到了淡淡的茶香。湖滨、云栖竹径、凤凰山…仿佛都在我眼前。在书中进行了一次穿越,穿越回从前的杭州,见到了杭州不一样的一面。其实杭州也经过了漫长历史岁月的洗劫,像《望江南》一样,是一本厚厚的书。

读完这本书,有些迫不及待想去西湖边转一转,回忆《望江南》的故事,感受那一代人的信仰。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篇八:望江南读后感

“连年战事摧毁了多少前尘旧影,连湖边的忘忧茶楼都被一把火烧了。

王旭烽,这位被江南烟雨浸润的作家,继“茶人三部曲”之后,又完成了长篇小说《望江南》,作品讲述生活在杭州的忘忧茶庄杭氏家族跌宕起伏的命运,以家族历史见证时代风云。王旭烽小说丰富的文化元素、文人趣味和地域的写作视角,让它们在同类作品里脱颖而出,具有个人鲜明的特色。

小说看似是在讲述江南茶叶世家杭氏家族的起落浮沉和人物命运,实则串联起一段跌宕起伏、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史。江南的烟雨氤氲,让那些战火硝烟中的故事显得更加荡气回肠。

人人说江南人温柔儒雅,《望江南》却向我们展示了江南茶香茶性培育出自有一番热血品格和家国情怀的人,他们温而不懦,柔而不弱。这正是一种不随时代变化、也不随世事变迁的“茶人精神”—置身其中仍不忘端起茶杯的人。

《望江南》仿佛是一幅“大观园”式的江南百景图,百态众生皆在其中,尤其在那样一个特殊背景、特殊年代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纷纷扰扰之下,杭家众人的选择也折射出不同的处事哲学,杭家的几位女子也各有千秋,有的纯真可爱,有的坚定执着,有的沉稳包容……而杭家男子的个性与关系也值得品味,杭嘉和为保全一家不惜疏散钱财,对政事避之不及,杭嘉平却选择从政,权衡走动间自有一番机敏。

“兰花以香独步天下,其幽居山间,遗世而独立,知音者方能闻其天地间至香。最极致的花就是只闻其香,人也一样,最极致的人就是只闻其声,最高级的做人就是大象无形地做人。大象无形的人就是王。”

篇九:望江南读后感

一盏茶,一段情,忆江南

在我有记忆可循的十几年中,江南,一直是种温婉的存在。是桥下的悠悠运河,是桥上熙熙攘攘,小巷狭窄却车水马龙,烟雨蒙蒙人声却鼎沸,十几年的岁月变迁,始终未将我记忆中的江南改变分毫,一切都是最初、最好的模样。

如果说杭州是江南的代表,那么西湖便是杭州的灵魂。世事沧桑一壶酒,人生秋凉两杯茶,茶,是中华民族举国之饮。《望江南》的故事就是在杭州西子湖畔的忘忧茶庄中展开的,性格迥异的杭嘉和、杭嘉平两兄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活出了那代人的风采,一个传承茶业,守护家人,一个献身革命,九死一生。而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杭嘉和之女杭盼与飞行员曹家远的故事。我不相信什么一见钟情,但我相信时间会检验一切。杭盼是茶庄的女公子,生性安静平和,生活也注定平静,而曹家远的出现无疑在她平静的漫漫人生中激起了重重涟漪。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可能这一次见面就是最后一次了。曹家远说自己是自私的,因为他是个军人,随时都有可能丧命,他说他没有资格拉上一个人陪他去死,绑架一个人眼看着他离开,可他却依旧爱得义无反顾,大胆而肆意,杭盼也因此接受了他。因战争相隔十余年的两人,再次相见时却依旧熟悉彼此,哪怕不知道对方的喜好,不清楚对方的习惯,却依然一次又一次坚定而执着地选择了对方。从一见钟情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的故事,就像那茶一般,氤氲着淡淡茶香,入口先苦而后甘,不骄不躁,如沐春风。

暖风吹来,游人不醉。

我遗憾未曾亲眼看一次炒茶,可却在书中有幸知晓一二。炒茶人的手是粗糙的,没有十年八年,手不脱几层皮,打几次泡,是练不来的。可就是一双这样的手,却炒出了上好的茶,有条不紊中的眼花缭乱,漫不经心中的一丝不苟,如履薄冰中的游刃有余,那是我未曾体验过的,只属于炒茶人的艰辛与浪漫。

中华民族一直在艰难曲折中前行,而不管历史怎样迂回曲折,他们都不曾失去茶人的优雅和稳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生存已是不易,而“保此道者不欲盈”的人,则更显珍贵。杭嘉和正是这样的人,在他的经营和改革下,杭茶不仅实现了机械制茶,还走向了世界,蜚声海外。而他也正是万千中国人的缩影,埋头苦干,只为大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总有那么一些人,遵循“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踏实、平和、坚守。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蒙蒙的雨,潋滟的湖,馥郁的茶和那至深的情。等一个艳阳天,待一个雨山前,与君共饮,与时舒卷。品一盏好茶,读一本好书,忆一段往事,忆一段情。

江南好,怎能不忆江南……

篇十:望江南读后感

这是一本有王旭烽作家的作品主要讲了江南水乡的的一个茶叶世家在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里,每个人的爱国情怀,在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里他们是怎么坚守信念的

在王旭烽的江南里充满了茶的清香而这种香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描述的杭嘉和作为一家的老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好像并不关心外面的事情只关心他的茶园,但一有事就是他来。

在这个家里的女性都很特别,即使与爱人分别他们也依旧坚守自己的信念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小说,王旭烽笔下的江南用了茶的衬托把江南打造的更加细腻了值得一看。

篇十一:望江南读后感

“你一句春不晚,我便到了真江南”这句话我在网上刷到过很多次,每次都感觉很庆幸,我正身处江南,感受过江南的烟雨蒙蒙,虽说杭州商业气息太浓,却也不缺记忆中的河边阁楼。当我看到《望江南》的书名时,便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不过是一本描写江南的小说罢了,但在我认真阅读过后,才明白这与我想象的大有不同。

故事以陈布雷先生的葬礼开头,短短数笔便描绘出了杭嘉和先生的读书人形象和当时国共两党之间战争的背景。“兰花以香独步天下,其幽居山间,遗世而独立,知音者方能闻其天地间至香。最极致的花就是只闻其香,人也一样,最极致的人就是只闻其声,最高级的做人就是大象无形地做人。大象无形的人就是王。”在关于兰花的描述上,我看见了王旭烽先生对于兰花的向往与人生的见解,看见了不曾想到过的人生大智慧,从文字中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茶文化的研究与热爱。

“仿佛是第六感让她转身,她看到了身后不远处站着的一个篮球运动员,高个子,浓眉毛,手里捧着个篮球,目不转睛地望着她。见盼儿看到他了,他的目光也毫不躲闪,只是把篮球砸在地上,一下一下地拍着,盼儿赶紧别过脸去,不敢回头。”她文笔细腻,将杭盼与曹家远的初次见面描绘得生动,将战乱中冲锋陷阵的空军与不喜热闹的茶庄女子之间的爱情淋漓尽致得放在我们面前,让人沦陷。“曹家远终于可以言归正传了,他再一次开始结巴了:‘我……我知道我吓……吓着你了,而且,我……我很自私……’”寥寥数语,便写出曹家远的拘谨慌张与他对杭盼一见钟情的热烈向往,描绘出一位青春年少向往爱情的少年。“我可能明天就会死,可能今天晚上就会死,所以我要对你把话说出来。我要是不说,可能以后永远没有机会说了,你也永远不知道有一个人第一眼看到你就开始燃烧,永远燃烧,一直到死。这是一种疯狂的感觉,真的,我觉得我的确是疯了。我是个军人,正在打仗,打我自己一点也不喜欢的、毫无意义的仗,我早就判了我自己死刑。作为一个死刑犯,我有什么资格拉上一个人陪我去死,绑架一个人眼看着我去死呢?我这样做肯定是残忍和不道德的,所以我应该远远地离开你,我不应该看着你的眼睛对你说,请你做我的女朋友。其实我内心是想说,请你嫁给我,但我实在是怕把你吓得太厉害了……”这段话其实最打动我,把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的内心矛盾与在这个大环境下的顾虑描绘得淋漓尽致。杭嘉和与叶子的爱情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他们不似年轻人的轰轰烈烈,只是在相互成为对方的支撑,安静却又充满力量,他们的爱情或许有一部分成为了亲情,但却并不是失去了年轻时的激烈,仍然有着相互依偎的爱意。

全文以茶文化为线索,表面上是在讲述以杭嘉和为中心的家族的起落浮沉和不同人物命运,实则串联起一段跌宕起伏、动荡不安的中国近代史,见证了个人史,家族史,民族史中的百年中国。在战火风飞的大时代下,王旭烽先生写茶,融入了文人的茶性,茶人精神,写出了江南文化诗意与力量,体现了战乱当前的家国情怀,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作者将杭氏家族的茶事业与采茶和当时的战争战乱穿插起来描写,通过忘忧茶馆的幽静自若与大时代形成对比,在江南的烟雨氤氲中,硝烟中的故事与爱情显得尤为珍贵。

篇十二:望江南读后感

“江南烟雨中,还见杏花否。”云烟缭绕下,读一本《望江南》,走进那个世代事茶的杭氏家族和他们的一方忘忧茶楼,感受在这座恬淡清雅的城市中,茶文化的阵阵幽香。从国民党统治的内战年代到大炼钢铁的大跃进,杭家在风雨飘摇中变迁。虽有不如意和坎坷,但却凭着一股坚韧的“杭儿风”立在了潮头。不论波涛河般汹涌,狂风何般急骤。

何谓“杭儿风”?一便是乱世下的无谓坚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杭家人却坚守了他们的茶艺茶道,在龙井守护着忘忧茶楼这一抹净土。爷爷杭嘉和用自己的手艺和一辈子的付出,诠释着龙井茶艺的传承。即使在大跃进的饥荒年代,家人只能吃素度日,他也不忘在挂满露珠的清晨爬上五云山,在日晕和朝霞下采一筐谷雨的龙井,在春日的清风中拽动着平底铲,让茶香掺杂着柴火的气息萦绕整个西子湖畔。虽然生意冷清,却让那个年代的西子湖留下了茶文化的特殊烙印。这种矢志不渝的热爱是弥足珍贵的。

何谓“杭儿风”?二便是风波中的眷挂真情。杭盼和曹家远相识几十天便坠入爱河,身为国民党的曹家远毅然放弃了台湾的高等军衔,返回大陆投诚只为了与自己的女孩重逢;杭寄草与罗力相隔千里,虽然十年未见但依然坚信丈夫的归来。那个年代的人们,彼此间的信任早已衰退,“活下来”成了最大的奢望。是什么支撑了他们,在动荡中仍然坚守?是爱。爱牵系起了他们的桥梁,支持彼此克服面前的种种困难,即使在动荡中仍然团结。

何谓“杭儿风”?三便是沉浮见的无私大爱。书中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面对儿子吴根的背叛,家境的颓唐,吴升再也无力支撑。杭家虽是吴家的老对手,此时却无一分吝啬,不仅收留了吴家小孙子吴坤,还救济了吴家的饭食。在世事沉浮面前,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不论谁都会束手无策。杭家这一份大爱让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天里多了一份温暖,也让一个吴家人在深渊面前又看到了一丝曙光。

杭儿风,并不是“花簇簇,里头空”的“面子工程”。反之,在杭家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杭州人对文化的热爱,对信念的坚守,对人间的无私。这便是杭州人身上的“筋骨”;茶文化,并不只是“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那种上流社会的高雅茶道,更是巷里坊间喝茶爱茶的杭州民俗。当今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忘却的是以前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不能忘却的是那一手炒茶的技艺,那一杯翠绿晶莹的龙井,那一辈在风雨飘摇中默默坚守本心的种茶人。我们不该忘本,而应该将杭州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让世界听到龙井的名字,听到杭州的名字。

读《望江南》,脑海里出现了云雾缭绕下那一片碧绿如翡的茶田,那一家坚守劳作的杭家人,那一条熙熙攘攘的清河坊,还有那一个风起云涌却温暖恬静的往昔时代……

篇十三:望江南读后感

着杯中绿意,品万物新生

杯杯流转,漾出滴滴辛勤汗水;口口相传,联成副副人情画卷。江南的文化,蕴含在这里的茶与人中,以茶养人,而又以人育茶,在人与茶的生生流转中达到人生的极致,领悟人生的奥妙。回望江南,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新占一枝春,江南的茶文化并没有在风云变幻中失去活力,反而积淀出了更深厚的韵味。正因如此,倒不如回望江南,一同细细品味江南的形与魂。

望江南,是一片翠绿的茶叶。在杭家人一代代的传承下,制茶成为了每一个当家人的拿手技艺。作为杭家的当家人,也是茶叶传承的领军人,杭嘉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茶叶事业。年少时学习茶叶知识,锤炼制茶技术;成人后又在战火中努力保留着江南茶叶文化的火苗,待到时机成熟,又重新举起茶叶的大旗,建起了茶叶工厂,实现了机械制茶,龙井茶的名声已走向世界,蜚声海外。自一次又一次的炒茶中,不知杭嘉和是何时下定决心要将茶叶文化发展壮大,但他一定深深为自己所传承的茶文化感到骄傲与认同,才会依然将茶叶作为自己毕生最大的事业,同时也为茶叶文化的传承培养新的继承人。

望江南,是一腔革命的热血。在江南的绵绵雨水中,孕育出了娇嫩的茶叶。柔弱的茶叶在铁锅中翻滚,显出独属于茶叶的韧性与芳香。世代制茶的杭家人看似柔弱,却又像茶一样,骨子里充满着刚韧之劲。杭嘉和在日军来时,为了不与日本人下棋,不惜用刀割下自己的小手指,彰显了不畏强暴的英雄气魄;杭嘉和自己的儿子杭忆也投身抗日战场,英勇牺牲,只留下了杭得荼一个孩子;而杭家和的弟弟杭嘉平则始终立于革命潮头,服从组织安排,坚定地站在了祖国建立与建设的第一线,为信仰一往无前,九死一生……他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弱小的,但他们义无反顾地做出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民族,对得起时代的行动,让浸润了茶文化的灵魂发出了耀眼的不屈光芒。

望江南,是一条绵延的文化传承。人与茶的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早起泡一杯茶的习惯也仍然在江南人的每一天保留。抬眼望去,树荫下捧着茶杯相互攀谈的老人,不时抿一口杯中的老茶,沉吟片刻,口中吐出老江南的文化韵味;而在年轻人办公桌旁,水杯中悄然跃动的新茶正起起伏伏,手拿杯落,激起阵阵波纹,映出新的江南气象。老茶与新茶在岁月中互相替代,而老江南人与新江南人在传承中彼此升华,共同更新着深厚的江南文化。老与新的交替,并没有将江南文化渐渐抹去,反而源源不断地为其添加新的内涵。

望江南,旺江南。江南文化在传承中没有失去自己的颜色,但在我们这一代的身上,更要把江南文化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正如《望江南》一书中所说:在一片叶子的乾坤中,品饮世间温情,体悟命运流转。

篇十四:望江南读后感

“饭白云留子,茶甘露有兄。”杭人爱茶,却不止因为这甘露的鲜甜,这深可人意的幽香。其实我小时候不喜茶,原以为茶味淡而古板,觉得还不如开水爽快。虽日日给父亲泡茶,却也浮躁,以为繁琐,故心生厌倦。父亲倒也不加斥责,毕竟连同祖父、父亲、我,都承了一抹一家人血脉里的急躁性子,只是柔软的茶香,在时光褪色后才会,慢慢显露出来。

而让时光褪色的方法,便是读书罢。

这本青绿封面上落着几颗茶叶子的书,记叙着忘忧茶庄里杭家的故事。当然,也是我的故乡,杭州的故事。

这西子湖畔曾经历战火的烧燎:烈士许国,葬于茶园后坡;寺院里,青鱼断尾破鳍,百姓受的苦就像吞进鱼腹的茶叶,寂寂沉在西湖里,说不出来,却记得真切。后来的二十余年翻天覆地:商者有如嘉和,经营茶庄,潜心制茶,为茶叶走向世界操劳;革命者有如嘉平,过年回不了家,只是携着大哥炒的明前龙井,四处奔走,为信仰一往无前,九死一生;青年有如方越,传承着杭家人对美的感悟力,精行俭德的茶人气质,将青春献给党和国家。而贯穿这些家国大义中的儿女情长、离愁别恨,亦谱写这茶花烂漫之间,浅淡地散发细腻委婉的哀愁。发生在杭城的故事,茶是底色。无论是寒冬茶园里杭盼与家远浪漫的告白,还是吴升过年不可缺少的茶泡饭,抑或是忘忧对白茶老树的精心呵护,茶见证着杭州人一生的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是杭州人骨子里的诗性。

就像嘉和所说:“茶在最好的,能掐出水来的季节,芽就被摘下来,然后被手揉捻,在锅里炒,倒进罐子里封存,暗无天日。有一天开封,被沸水冲泡,够狠吧!但当它被制成甘露,被喜欢的人一口口品尝,他便成了身体的一部分,灵魂的一部分,最柔最软的一部分。这是不是说凡事到了极端就得反转呢?”茶是香的,是清雅的,是柔软的,但依旧经得起磨难。就像杭州人,就像杭州城,虽浮着细雨,蒸腾雾气,春水般的温婉惆怅,骨子里却是同每一个中国人一样坚硬,血液里是同中华所有文化的绵延一样的奔流而滚烫,信仰上是同中国精神的每一种表达一样坚定而热切。多多少少的杭州人在这江南的雨里,寻着茶香走了一辈子;杭城的家里熟悉的清香,又是多少游子魂牵梦萦的味道。

杭家的人在茶香里长大,又老去。而杭州城,在茶香里,经受住历史风雨的洗礼。唐朝茶圣,建青塘别业;北宋苏轼,“佳茗似佳人”;南宋陆游,“晴窗戏分茶”;元代虞集,“烹煎黄金芽”。即使是抗日战争时杭州千疮百孔,但茶香不死,茶人们拿下制茶机械,随历史大潮而上。现如今,自G20峰会上的狮峰龙井,到亚运专卖的明前龙井,杭州的茶香苏着活力,杭州人家,亦将成为世界印象中秀丽的江南。

我想寻一副漂亮些的茶具,惬意些,风雅些,给父亲烫壶茶。虽说狮峰明前求之不得,但香些,清些,鲜些的茶叶,总还是找得出来。拣个雨天,挑个黄昏,看看这座古老城市里的巷子和屋檐,陪父亲,眺望这茶香的杭城。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望江南?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zuoweizaiti/duhougan/1323119.html

  • 标签: 读后感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望江南读后感(精选14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望江南读后感(精选14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