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作文载体作文 > 读后感作文 > 苏东坡传读后感(推荐15篇)作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推荐15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1.14W 次

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推荐15篇)

人生若有不如意,只因未读苏东坡。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他是有趣的灵魂,高品位生活家,不可救药的乐天派。——题记

这学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背诵了很多苏东坡的古诗词,我也因此崇拜上了这位中国千古男神。想要真正懂得苏东坡,我就翻开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穿越到一千年前,乘一叶扁舟,倚杖听江声,再与苏东坡喝杯美酒,一起月下漫步。

以前读苏东坡的诗只觉得很美,但不知道他的那些千古名句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的,比如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现在我了解了,这首诗是苏东坡在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的时候,在梦中梦见亡妻,写下了这首堪称千古绝唱、悲痛不已的千古名诗以寄情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首诗我总认为它是一首情诗,其实它是苏东坡在山东做官的时候,思念自己的弟弟,写给弟弟的一首诗。

如果你有机会到杭州旅行,会听到杭州人嘴边常常挂着“苏东坡,苏东坡”。你若指出他是四川人,他们会不高兴听,因为在杭州人心里,苏东坡除了到京都之外,何尝离开过杭州。在泛舟西湖时,苏东坡曾写下了家喻户晓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也曾醉酒后写下了《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所以说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华的街道、雄壮的庙宇,而是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和杭州人建立了融洽的感情。

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曲折坎坷,数次被贬,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之后才叫苏东坡,他之前叫苏轼,有一块地叫东坡的地,他每天开荒种地,真的成了一个农民。没什么钱,怎么办呢?苏东坡把他一个月能够花的钱分成30份,每份150个钱,掉在房梁上,每天出门拿个杆子取一串。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苏东坡变得成熟起来。他发现当地的人不会吃猪肉,他就教人们做东坡肉,东坡肉就是在黄州这个地方发明的。离得不远就是赤壁,他就跑到赤壁去玩,写了前后《赤壁赋》,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赤壁赋》里体现的很清楚。他说:“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这个东西有什么好处呢?“无主”,江上的清风和山上的明月,谁是主人呢?无主,归谁呢,闲者得之,谁有闲就是谁的。

我在读《苏东坡传》的时候,和林语堂先生是一样的感受,就是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经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多了不起的人啊!我想读了《苏东坡传》,今后在诵读他的经典诗词时,会更容易体会他的情感吧。

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苏东坡传》。本书作者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全书28万字作者原以英文写成。28章,分为四卷。分别记录了苏东坡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和流放岁月。

第二卷中使用了大约全书十分之一的笔墨写王安石变法,作者在写此部分是可能并没有估计到篇幅的权重,整件事几乎是按照以王安石一派和另一反对派的两党斗争展开的。苏东坡虽持有反对意见,但在其中参与不多。文中主要写到百姓经受的苦难,忠臣们受到的压迫,以及王安石结党营私,与奸人们一同欺瞒皇上。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义愤填膺针锋相对,令我有些诧异,因为虽然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态度自古以来一直有所争议,但到了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持有积极态度。所以当我看到了用极大的篇幅写一段与教科书上持有截然相反态度的历史时,不禁引起了我的深思。为何同样的历史事件,会引起如此大的意见分歧。于是后来我又查的阅有关王安石变法的史实。不同的人党派的立场代表他背后所服务的阶级。譬如保守党派攻击变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些人大多身处地主阶级,而变法是动摇权贵的利益。如官府给农民贷款,收很低的利息,那么农民就会选择从官府贷款而不是从在变法前给农民贷款并且要求上交很高利息的地主那里贷款。而变法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实行变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政负担,同时在变法还未完善运行时,边境外敌入侵,耗费财力军力,加上变法变法旨在为富国强民,是为人民的利益,由于种种问题导致了人民生活窘迫,执行过程中的不良运作,导致百姓的各方面负担。保守的党,以此反对变法要求废止而非完善。王安石是奇人,固执坚持,这样的性格一方面致使变法在他的毅力下可以坚持运行下去,却也使得他不接受任何排己的意见,使变法不能够以一种适应当时社会的方式运行。虽然变法一事自古争议不断,但是王安石的人品一心为国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而反对党派的背后利益目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至少从书中可以看出两点。一,苏东坡本人是坚决的反对派,他看到了人民所承受变法带来的苦难,心有余力不足,于是上书为人民伸冤而被贬。二,苏东坡的性格率真单纯,他向来不在意别人立场背后的想法和意图。也不像弟弟苏子由沉稳隐忍,从来直言进谏以至于后来险些惹来杀身之祸。他的正直与单纯也是作者喜欢他的一大原因。

苏东坡对于从政没有兴趣,不参加党派之争,在王安石倒台后他的名声和从前的立场本该使他在政坛中风生水起,而他却又开始反对当权党一度再次被贬。他不像有些政客在党派斗争和宦海沉浮中仍能自得其乐。他的性格和智慧使他在政绩上从来只有造福百姓这四字。对此人的敬佩也在此处体现。苏东坡随遇而安,走到哪里,朋友交到哪里,诗词写到哪里,不像其他文人,郁郁不得志才出千古佳作。他的文笔多是记录当下的美景逸事,他豁达的心态使他总能发现生活与心境中的美好。若说被贬而开心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能做到无论身处何等境遇都能寻到可喜之处。譬如被贬时,苏东坡政务清闲,于是开始向佛道大师讨问,他有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并不像我们从语文课堂中所学的仅仅豁达,试图在佛学与儒学中找到一处适合自己的平衡。苏东坡尝求长生不老,求修仙丹药也求人间烟火,亲手研制各种美食。他的平素而崇高的境界是为我们所追求的。

作者崇拜苏东坡,不仅喜爱其诗词,更钦佩苏东坡的为人处事。创作本书尽以此为乐。从本书中也能够看出其与其他单纯记载人物生平的传记不相同,带有许多主观色彩,作者站在苏东坡本人的角度来看待历史政坛哲学和人生观,而非作为一个历史旁观者记述一个人一生的作为,不像阅读其他历史名人,感慨伟人叱咤风云的一生在一个读者看来也不过是几天的阅读就明明白白的过完了。或许他不是政客或是科学家的缘故,苏东坡作为一位文人思想者,他留给后世的不是单薄的历史或是伟大的贡献,更多的是他的思想和人格,我们更容易从一个人的作品中了解这个人从才华到性格再到对事物的看法。并将大量的笔墨用于人物性格特点的铺垫而非生平经历的细节描写。

在读完整本书之后不仅看完的一个文坛巨匠的生平事迹,更多的是学到他的人生态度和另一个角度的历史评价。

篇三: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代文宗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他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格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之前,我对苏东坡并不了解多少,在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

为官,一生只要安安稳稳,脚踏实地就可以了。例如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而在于苏轼面对生活,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苏轼的一生,艰辛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王安石斗智斗法。对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暂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快乐或是艰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这就是苏轼为民着想的一生。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斗法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王安石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可他过于自负,有许多新法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负担。于是王安石把许多反对他的贤臣都贬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苏东坡对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奏,最终也被贬到杭州,可这只是刚刚开始。被贬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于诗中。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一生饱经忧患,可他并没有尖酸刻簿,没有消沉。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他是一个乐天派的诗人。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处游历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也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凛然正气,必然永存。

篇四:苏东坡传读后感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因为,命运就像手中的掌纹,虽然曲曲弯弯,但它始终在自己的手中。

读书贵读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文字,催人奋进;故事,感人至深。它,不仅让我认识世界,还让我了解人生。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漆黑的夜空,才能变得繁星闪烁;贫瘠的土地,才能变得绿意盎然;残败的花圃,才能变得繁花似锦。

人生如旅途。道路,有平坦,也有坎坷。苏东坡,一生充满坎坷。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虽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因作诗不慎,“乌台诗案”害得苏东坡近40年的官宦生涯,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尽管人生充满坎坷,但他始终豁达乐观,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因此,林语堂在书中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面对人生的坎坷,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选择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初贬黄州,他洒脱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二贬岭南,他坦然一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贬儋州,他在衣食无着的条件下,还能从“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的民俗中,体验到“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因此,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林先生喜爱苏东坡,除了欣赏他的诗文,更是赞赏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态度。

《苏东坡传》,如同一面明镜。读它,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有的人,遭遇一点点挫折,就抱怨命运不公;碰到一点点困难,就埋怨时运不济。殊不知,命运,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苏东坡的处世哲学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他曾对弟子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正的英雄,就是无论生活给予什么样的打击,都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愿更多的人捧起《苏东坡传》,学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在命运面前屈服!

篇五:苏东坡传读后感

清新的传记,脱俗的诗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

顾文博

合上书,见清风明月,心情仿佛很轻松的了。

舒展身子,思维从书中渐渐脱离,万般想法渐渐涌上心头。《苏东坡传》无缘拜读,现在一次读完,反而百感交集,一时说不出话来。无论是林语堂先生还是苏轼,都是古今大家,他们的文字事迹相得益彰,一读便放不下手了。

半倚床头,细细品味着林语堂先生的文字,清新无雕饰,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让人舒适。

东坡先生才华横溢,诗词都颇有建树,早年词意气风发,被多次贬谪后仍然是不见其愁,后期的作品更是豁达脱俗,他是忧国忧民、慈悲为怀的政客,也是细腻感性的诗人。

当真要死论条框,此书或许不能算一本真正的人物传记,林先生对苏轼一腔崇敬,于是笔下的文字洋溢着丰富的情感,缺少了些丰满真实的形象,似乎也更体现出了东坡先生潇洒自在的性情与其杰出的政治才能,而我,更爱先生挥洒的才情。

他一生辗转多地,多次被贬,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已然对其颠沛流离又政绩斐然的一生的高度概括。东坡先生平生豁达乐观,在其词中可见一斑。

他不像李白,李白“大鹏一日如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脱俗傲气油然而生。也许人在少年意气荡气回肠时,爱那些奔放不羁、恣意洒脱的豪气句子,可能误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这是别样的自在与潇洒,李白是仙侠气概的集合,相比苏轼,他少了很多牵挂,喜欢出游,喜欢华丽,他将贵游文学发挥得淋漓尽致气冲九霄,说走就走的样子,真让少年们向往。年岁渐长,人心却倾向了苏轼的词,李白总是波澜壮阔,似乎语不惊人死不休,但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恢宏壮大,更多的是苏轼世界中小小的淡淡的月色,于是苏轼的细腻与潇洒更贴近现实,更让人舒适。

史传中,先生似乎总是个严肃敏锐的政客、才华横溢的大师,但他更是个可爱的老先生。东坡先生平易近人,常常与老百姓同乐。还留下了东坡肉这一美谈,因他治理西湖,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上门送猪肉,他收到许多猪肉后,便用他的烹调方法做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大加称赞,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此烧肉命名为“东坡肉”。如《食猪肉》一诗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因此苏轼还是一位美食家是一个可爱的老头。

眼前仿佛有一个人影,一闪变成了画像上苏轼的慈眉善目,又一闪,变成了林语堂的面貌,就那么闪动变幻,逐渐交错,融成了一人。

呼出一口浊气,我不禁微笑沉吟,再次翻开书卷……

篇六:苏东坡传读后感

又是农历十五日,我抬头望向夜空中温润的圆月,不禁想起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起这样一位翩翩立于世间的旷达才子——苏东坡。从小我便喜爱读苏轼的诗词,若是能有一本书带我穿越时空,真正领略他的作品与人生,那便是这本荡气回肠的《苏东坡传》。

何人坎坷能比苏东坡的一生呢?乌台诗案,《湖州谢表》才情难抑,险些丧命于新党之手;朝政动荡,针砭时弊忠心进谏,却屡屡遭到放逐。不断在重用与贬谪的苏东坡,甚至生命将逝之时也是在回京的路途中奔波着。

文人墨客的作品,总是与他们的经历与心境有关。经历过如此坎坷的他又写出了怎样的文字?充满坎坷的生活,本应该对应着悲伤凄凉的作品,可苏轼呢?政绩斐然、才情过盛,招来多少人的妒忌与陷害;耿直纯良,却成为他人利用的把柄。即使屡遭迫害,苏东坡仍选择不苟同,依然高声吟诵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样的勇敢与正直,本就已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品格。他可以去抱怨遭受贬谪之苦,但却选择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竟能将贬谪称为“此生最为奇绝的远游”,竟能将九死不悔书写而出。他可以去畅谈怀才不遇之情,但却选择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竟能劝服自己不要过多沉浸在悲伤之中,反而要及时享乐,与长江共饮。这又是怎样的乐观与旷达!生于人间而又高于人间,不可不谓之超凡!

苏轼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孩子“愚且鲁”,为何如此?细细一想,却也了然。这不仅仅是父亲对孩子真切的祝福、希望孩子一生顺遂,更是一种超脱的思想与观念。苏东坡尝尽了人生的艰辛,在这样动荡的背景下,才智为自己带来了多少的波折与苦痛。位高权重也好,才情过人也罢,“老来事业转荒唐”又怎比得上“诗酒趁年华”!

东坡之词,壮者阔如海,恬者淡如茶,灿烂地屹立于文学之巅。东坡其人也正如其文,豪气而旷达。合上这本《苏东坡传》,他那回荡的正气与豁达的吟唱,依然萦绕在当今的人世间。

篇七:苏东坡传读后感

不可复制的苏东坡

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有多少被人铭记,又有多少早已被人遗忘。而苏东坡,却是着漫漫历史中,恒久闪耀的星。从接触诗词以来,苏东坡便是我最熟识的文人,但对于他的了解,一直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只字片语。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苏东坡的生活,跟着书中的一言一语,我对他多舛的一生感同身受。

苏东坡,是一个大体上同于李白的人物,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却有着相似的潇洒,相似的风流,相似的文坛地位,甚至是相似的人生经历。倘若提到盛唐的唐诗,脑海里出现的总是李白的身影;但若是说起宋词,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苏轼,苏子瞻。作者在书中是这样形容他的:“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各自的温柔敦实。”也正因为这些,苏东坡在政治上被啃食腐鼠的乌鸦视作眼中钉。

苏东坡的超凡,在于他的天真淳朴,顺乎天性。在他二十一岁高中,扬名立万,正准备为国家富饶献上自己一份心力时,却碰巧赶上了王安石变法,从此他的仕途之路注定坎坷。

苏东坡的生命仿佛一团炽热的火,热情地燃烧,为君主,更为百姓。

但在苏氏兄弟守丧回来,在神宗熙宁二年到达京师起,中国则在政潮汹涌中卷入新社会的试验里,苏东坡这位清高的文人也被卷入政坛的漩涡中。

王安石变法中,最让朝臣惊愕的事王安石给御史台大换血的举动,这个排异存己的做法,让大臣不敢上书表达意见,也激起了苏东坡的不满,他上万言书给皇帝,当时所有的高官大臣都已去职,他也知道这篇万言书上给了皇帝,即便不遭大祸,也会遭到罢黜,但他仍然上书了,这是他作为臣子,作为百姓父母官的职责所在呀。他警告皇帝说,君之为君,非由神权而得,乃得自人民之拥护,为人君者若不容许自由表示意见,焉能得到人的支持?这封万言书如同石沉大海,后来苏东坡因为青苗法又上书。而是情况恶化的事,东坡出的一道乡试题激怒了王安石,他立即遭到罢黜,调往杭州。

最著名的其实还是乌台诗案。东坡作诗,一向随心,他治理杭州期间,见到百姓穷困潦倒,负担不起债务的远走他乡或关进大牢,在写景时,自然免不了抒发对百姓的心疼。而且这些诗词,是通变派捏造罪名用的证据,通变派也是蛮拼的,要逐字逐句地解读出那些“毁谤”皇帝的罪证。因为这些莫须有的证据,东坡入狱,与他通信的朋友,也被放逐到更远的地方。读到这时,我在想,苏东坡的朋友们,是否会后悔和东坡往来呢?答案大概是不会!毕竟,在暗涌流动的政权之争中,谁能拒绝得了身边一颗希望般闪耀光芒的星呢?

因为苏东坡的才气和名气,在东坡被捕期间,他的政敌想方设法地想害死他,李定等人多次上奏,请求神宗处死东坡,好在仁宗的皇后死前为东坡求情,且遇到国丧,国家大赦,苏东坡也只是被贬谪降官。苏东坡在旧年除夕被释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而那两首诗若是被御史细查起来,恐怕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了。写完后,他也自嘲地笑了。但这性格上自然流露出的真纯,又岂是他自身能控制的?也因为这份真和纯,他才能在文坛上占领一席之地,被我们一直铭记。

政坛风云起,王安石罢相,复相,又罢相,新党跟着起伏,苏轼也跟着起伏,转眼他四十三岁了,大半锦瑟年华已过。看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苏东坡,此时真正成为了一代宗师,他的诗词更加成熟,不再同青年时的冲动热血,从他的诗词中总能感受到旷达与超脱。

他说“人生如梦”,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既然人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梦,那么还需担忧什么?他已经看开了,追寻着心灵的方向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风雨任平生”的坦然,宛如谪仙,自由潇洒,人生如梦,那么一蓑风雨任平生即可。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在思想超然于物外之时,他的作品也是最精致、最动人的。苏东坡的传奇是不可复制的,他真正遵从自己的心,参透人生如梦的真谛,这种飘举如仙的气质,古今得几人。

篇八:苏东坡传读后感

郭宏悦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借这雨,借这月,思此东坡。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豁达洒脱的形象深入人心;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让我觉得洒脱的苏轼也有着别样的温柔。当翻开书页,那段跌宕起伏的往事浮现眼前,我才知道我对他知之甚浅。

对苏轼最初的了解是他的特点之一——爱吃。他走哪都不忘吃,是一个资深的“吃货”。别人被贬谪,会郁郁寡欢,他倒好,一首《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让人觉得他忘却了忧伤。又路汝州“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试想,盘坐蒲团上,面前摆着清茶翠笋,春风拂面,与友人谈笑风生,于是,我迷失在这闲情雅致的如诗如画里。苏轼被贬,吃到美食便心情好些,谁让吃是他喜爱的事呢?我内心了然:失意在所难免,当你心中仍有所爱,还有风景,这些坎坷就不是什么大事了,谁会因为难过就跟自己喜欢的东西过不去呢?烦恼且放一旁,别人笑我醉心于吃,可吃又何妨?正所谓“自笑平生为口忙”。

古代学子最渴求的便是登科入仕。苏轼在二十几岁中了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前途一片光明。但上天总喜欢开玩笑,苏轼本应顺利的人生,在“乌台诗案”后终止,自此命运多舛。他会一蹶不振吗?当然不会,他大笔一挥,信手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都被大浪淘尽,何妨自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还是那个善于自愈的诗人,还是那个自得其乐的歌者。直抒胸臆的乐观是乐观,苦中寻乐也是乐观,喜与悲的交加才会使人生更加圆满。

他是一缕清风,告诉我热爱生活,生活处处有风景;他是一朵流云,告诉我行走在路上总会有挫折,但要乐观迎接,累的时候可以偶尔看一看相伴的月。

合上书页,我对苏轼的印象不再仅仅是个吃货,更多的是他的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怀念?

篇九:苏东坡传读后感

这本书刚开始读觉得晦涩难懂,但是读了之后就像品一杯咖啡,第一口的苦,回味却是无穷的。

本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轨迹的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个部分来写苏东坡的传记。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他对苏东坡十分了解,也在他收集的资料与他的想象中,创造出状元一本好书。

谁说苏东坡本就在东坡流放,谁说苏东坡整天就在那里耕田写诗不管国家,而这些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东坡又开始绽放了自己的光彩,变得那么平易近人。

少年天才苏东坡在考试时被误认为了曾巩,欧阳修为了避嫌,所以他成为第二名。在京师之中“三苏”的名声早已经传遍。可是原本是要殿试的三人,却因为苏东坡的母亲的死亡,所以三苏赶紧回家,三年的守孝。三年以后,“三苏”再次来到京城,但是兄弟两人只有一个人可以在待在京都与父亲在一起当官,于是苏东坡被派到郑州。休闲的生活开始了,苏东坡偶尔做做公事,经常游山玩水,好不自在逍遥,可是小人佞臣在历史中总是不会缺少,在乌台诗案中苏东坡被新党众人列入了死亡名单,不杀了苏东坡,不能安心,但是在朝廷上下也都在上书劝神宗不要杀苏东坡,就连是新党的前领导者王安石也上书,所以苏东坡开回归人们的记忆中——苏东坡被贬黄州,那个东坡来了。

在经历了艰难的生存危机之后,“东坡”上的一块田,一家人的劳作。自从神宗驾崩之后,旧党的势力开始恢复,但是在东坡待的几年也让他见识到旧党的不好,这让苏东坡现在既不能容于旧党,也不能体谅于新党,所以对于朝廷的黑暗,苏东坡自请外调。

在一端政治交替候,徽宗继位,朝廷又让苏东坡复任朝官职,但是在又一次次的交换之中,苏东坡也经历的海南岛的穷困潦倒,所以在北归的途中也逝世了。

苏东坡经历了人世间的心酸和苦楚,身心怀有着志气,却只有郁郁寡欢而到达生命终点,但是在他留下的一篇篇的诗词和记录他的言行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个活跃在我们心头的苏轼。正如林语堂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轼付鸿博

归去来兮,心中依记东坡之田;

北风萧萧,口中不停东坡之肉;

柳树迎风,我不向,唯我心中不停笔;

牡丹盛开,世人爱,唯我静于竹林间;

爱恨别离,谁不经,唯我爱人敬杯酒;

自在半辈子,谁不曾有过少年时,意气风发于世间;

惆怅半辈子,谁不曾有过心中事,一生为谁心自怜;

到来便是黑发人,归来已是白发人,

世态炎凉谁不经,岁月安好人已老,

只是不复当年时,人去楼空心安好。

——敬一个经历世态炎凉之后的天才少年苏东坡。

篇十:苏东坡传读后感

清风霁月

从古至今,诗人词人无数,但我最偏爱的是苏东坡。苏东坡,即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所称颂的奇才。许是天妒英才,他的一生是我们无法想像,更描述不尽的曲折。

他生于眉山,这个温暖如诗的城,那所庭院的门,走出的便是”三苏”。他青年时正好遇上文字的革新,而他那清丽朴质的文字便脱颖而出了。也许你会想,这可是千年攒来的好运呀。别急,接着向下看。

王安石变法,苏轼为朝廷上小人所嫉妒,遭遇毁谤,度过了130多天的牢狱生活。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经朋友多方相助,得以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他也曾陷入颓唐之中,好在天生的乐观使他支撑了下来。在黄州,他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实现了精神境界的提升,他成了名声赫赫的东坡居士。

太后掌政,他步步高升,自然又成了小人们的眼中钉。虽遭遇各种谗言,但他一心只为百姓。

高太后去世,反对派执政,他二度被害,流放岭南,后又被贬海南儋州。

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却因路途艰险,人已暮老,病逝途中,令人惋惜!

黄州至惠州,岭南到海南,越来越远也越来越苦。政坛风雨多变,宦海一生沉浮,幸运的是,他是苏东坡,他笑着面对又挥挥衣袖,携两股清风而去,这凡世间的尘俗似乎与他无关。

他不羁,却有禅意。而他的底色,则是儒家的——济世救人。是他的初心,以及他的大爱,又将他拉回这世间,与这疾苦对峙。他放下手中之笔,亦能扛起重担,他修洪抗灾,他真真切切对百姓好,“百姓之友”形容他,便也真真切切。

是的,我偏爱他,不止于他的诗与才华。我偏爱他的清澈,如清风,掠过这世俗而不沾染一星半点;我偏爱他的仁慈,似乎如月般将其温柔的光辉洒向世间,穿透黑暗。

如清风,也如霁月,我偏爱这样的苏东坡。

篇十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我的眼中,苏东坡是一个奇怪的人。奇为何处?他写了千百首诗,贬官数次,为什么?什么理由可以使他如此之豁达大度。本人最喜苏东坡的那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啊,没什么可怕的,管他呢!从这首诗和近日读的《苏东坡传》,我渐渐得出了答案。

整本书分为苏轼的“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个部分。其中卷一我读的最仔细,读时又想了解诗人儿时的故事。

苏轼是幸运的,他的母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个蕙质兰心的妻子,一个贤淑大气的母亲。她很高明,在苏轼儿时自己亲自去教授苏轼,她用言语、文字去熏陶苏轼,果不负众望,苏轼成为了万人景仰的人物。

苏轼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但他却被后人所忆、所思、所感,实为难得。可见苏轼是多么伟大。

为何认为苏轼“奇”呢?苏轼在为人乐观的基础上也有着“浩然正气”,正气和刚直的气节融为一身。我想这也是苏轼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正因为这种魅力,林语堂先生才会去喜欢他了解他。在我看来,一个被贬的人,不会有如此之闲情雅致去品尝美食,做个美食家旅行家,一开始的我,认识苏轼并不够透彻,但了解苏轼之后,又觉得有些好笑与奇特,苏轼的乐观造就了他的奇特。苏轼的品质和气节令我赞叹不已。

古人的气节与现代人是无可相比,现在的人又有哪些人与苏轼一样,想必很少了。有谁一“贬”再“贬”,还可以失而复得。拿我来说,我虽不是一个轻易说放弃的人,但我在失败失利时也达不到苏轼的豁达,也可以说我是一个人悲观的人。记得儿时学骑自行车时,想必大家都会有跌倒的时候,但我跌倒在草丛中的第一时间的想法是“我不行”。我坐在草丛边的石砖上,静静凝望,我不敢尝试第二遍,我知道我肯定会跌到在某处,只等记忆逐渐淡忘,才敢尝试所谓的第二次,我若是有像苏轼那样的浩气豁达的开朗之品,我想我也会是一个有想法且乐观的人。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我都不会怕,生活中风雨甚多,但我们会迎着风雨看彩虹。

篇十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江晟希

临近初冬,细雨潇潇,不急不缓,就这样下了几天几夜,不肯停歇,仿佛要把千百年来的风云世事,慢慢说尽,溪桥柳岸,屋檐瓦舍,家家都是雨声。安宁中带着远意。这种时节,适合细品一本书,最爱的还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东坡此人,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永远活在某首诗或某首词的作者一栏中。我们对他的了解,似乎全部来自于诗词,名家的光辉下,我们几乎都快忘却,他苏轼也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在那无数句外表豁达的词句中,是否隐藏着他的落魄无奈?

在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他的童年也似乎很不平凡,且不说胸怀大志,满腹经纶,单凭在科举中杜撰典故一事,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被冠上神童的名誉,当时的他心中想必也是颇有些骄傲的。

东坡壮年的仕途颇为坎坷,不仅是那些神神鬼鬼的事件,他还因才华出众而被许多人当成肉中刺,年轻的他做事张扬,碰了许多钉子,与王安石集团的正面碰撞更是他大半生流离的主要原因,又恰逢妻儿离世,他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词句,与亲人分别漂泊异乡,他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更让我们铭记的,是他的烟雨任平生的豪放与豁达。

几百年前,该是在一片竹林里,也是狂风呼啸,竹叶纷飞,他一手执着酒囊,嘴中却不停地在哼着调子,他手中握着一根竹杖,脚上踏一双芒鞋,那时的风微冷,把他的酒意生生吹醒,山头的斜阳却极热情地迎了上来,驱散了所有惆怅荒凉。他仰天长啸“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最失意的年华里,他还曾与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感慨世人皆醉我独醒,“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发问。我们愿意相信,他在苦难面前,并不畏惧。这并不是因为酒精作祟,而是因为他那豁达的诗人之心。

后来,我又读到他的一阙《临江仙》,他写下这首词,也是心中被名利束缚,难以做到明月清风。是的,无论当时的他是如何挥毫泼墨,掩卷时墨迹已干,那颗曾经炽热的心也趋于平静,鲜衣怒马和风烟俱静,只隔了一剪光阴。千百年后的我们读到他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知是何感想?

老年时期,他仍需面对许多灾难坎坷,但他以平淡与安然相对,多年流放,朝中政治纷争,似乎都与他没有关系。命运对于这一伟大词人,有太多太多的不公平,名声远扬的东坡居士最后只落得草草一个收尾。

喜欢他的词,豪放却不奔腾,缥渺却不虚无,婉转却无悲凄,每次读他的词都会惊心动魄,魂梦飘摇,亦会深情悲恸,可到最后皆归于淡定从容。

读他的人生,云烟散去,相忘江湖,过尽沧海,尝遍世味,唯留一种心境,烟雨任平生。

篇十三:苏东坡传读后感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

我曾听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品过“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的毕生,纵使命途多舛,也无法阻挡他忧国忧民的脚步。

居庙堂之高

为官,他心系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苏东坡用太后的恩宠,请求大量的拨款,实现了针对于全城的公共卫生方案,修整出了一个全新的杭州。

淡水资源在当时是极其重要的,它主要源于西湖,而西湖起着可以为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后来,西湖就开始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六井年久失修,苏东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后,亲自去拜谒当年参与过这项工程的和尚,听取了他的意见,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围,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坏。一切都计划好后,苏东坡利用自己的权力派遣了一千个兵,结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结束后,苏东坡立即着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请求拨一万七千贯,又向朝廷上书。随后,他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这就是后来的“苏堤”。

处江湖之远

为民,他忧国忧君。纵使苏东坡经历过多次沉重的政治打击,但他并没有产生丝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忧君。

绍圣三年,博罗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济无家可归的百姓,临时搭棚供他们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毁,全需重建。苏东坡担忧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议程之才公正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站在惠州街上,看着百姓们一个个排着队向当地政府缴纳捐税,心中不觉向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所着想,只收老百姓们的现金。

在丰收时节,谷价下跌,有许多农民拉着满车的谷子,却因政府需缴纳的捐税按粮价高时计算和谷价的下跌,只能在低价市场出售。

苏东坡凭借与程之才的交情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揭发衙署积弊,向农民纯然勒索。他又请程之才和税吏、运输官举行会议,将他们说服并建议以当前谷价征税。数月后,他在听说三位官员已决定向朝廷呈请后欣喜至极。

苏东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于发表自己的政见,因指出王安石变法对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贬再贬,仍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老百姓谋福利,为自己谋求诗意的生活,被贬广州。

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苏东坡都随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所谓的“至情至性”。

篇十四:苏东坡传读后感

历史上,名字万古流芳的有很多,不追求名利、风流雅亮的人也有不少。但像苏东坡这种“爱吃爱玩爱写诗”的,绝对是“前无古人,后五来者”的了,而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位文学家。

苏轼的一生是曲折的,生于四川眉山镇的他,从小就立志做忠臣的他,终于在他十八岁那一年进京赶考,第一出川,并因其质朴的文风被欧阳修赏识,考中了进士,却因“乌台诗案”被人诬陷,险些丧命。在他的后半生,可以说是“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他的诗中也写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次贬官,对苏轼的打击是莫大的。环境一处比一处恶劣,条件一处比一处差劲,位置一处比一处偏远。但苏轼并没有气馁,反面更加乐观、上进。

被贩黄州时,他发明了东坡肉,还题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被贬惠州时,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诗句;苏东坡在海南岛给亲朋好友的信中写到:“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无论被流放到什么地方,他是总是以笑脸来两对面对生活对他的折磨,怡然自乐、十分满足,这是普通人完全做不到的。

苏轼的豁达,体现在了他的诗当中,也体现在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他那份苦中作乐的精神和他那种从苦涩中寻找乐趣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每次都像这样来思考的话,那么,人生一定时时刻刻都是快乐的。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看透了人间沧桑的东坡居士。

大江东去,老夫仍在我心。

篇十五:苏东坡传读后感

丹丹

人物如其书名,正是堂堂大文豪——苏东坡。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只在于他文学上的成就,更在于他精神和生活态度上豁达。世态炎凉不能使他屈服,他依然乐此不疲的热爱生活,热爱他人,我相信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本书从苏东坡出生写到他逝世,我们见证了一个诗人的兴衰,也看到了一个时代走向灭亡。年轻苏东坡气盛、性急,总希望报效国家,反观年老的他则显得平静而淡然了。是生活对他的打压不够吗,是他的幸运让他逃过一劫了吗?并不是,纵观整本书,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污、昏庸的君主无不使人备受打击,一阕不振,可苏东坡并没有丝毫畏惧,仍旧坦然的面对生活,死而后已。那种豁达、开朗、自傲的精神在读者心中绽放,心中莫名涌出一种感慨,一种力量,毫不畏惧的力量。

林语堂先生把这本书写的极好,把苏东坡多舛的一生描绘的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给人以希望之曙光,奋进之力量,解人之彷徨。让人想要成为苏东坡那样的人。

勉励自己一句吧,“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zuoweizaiti/duhougan/1300706.html

  • 标签: 读后感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苏东坡传读后感(推荐15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苏东坡传读后感(推荐15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