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周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保存到桌面
手机版首页 > 初中作文 > 中考作文 >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选8篇)作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选8篇)作文

 作者: | 阅读: 1.88W 次

篇一: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选8篇)

1、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

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脉落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1、走近作者(小组3号)

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家.他的小说集有——,——,——.著名小说有——,——等.散文集有——,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为——。

2、给加点的字注音。(小组4号)

绯红()宛如()驿站()解剖()油光可鉴()

畸形()不逊()匿名()杳无消息()深恶痛疾()

诘责()凄然()教诲()瞥见()抑扬顿挫()

3、解释加点的字。(小组2号)

油光可鉴()好意难却()

杳无消息()深恶痛疾()

毫不介意()出言不逊()

三、合作学习(15分钟)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小组1号)

2、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小组2号)

3、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小组5号)

4、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小组3号)

答案: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本节课,我掌握的词语有等,修辞手法有等,描写手法有。

五、课堂检测(5分钟)

改正下列词语中有误的注音(对的打√)

绯(fēi)红()诘(jí)责()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zuò)()深恶(è)痛疾()

芦荟(huì)()匿(nì)名()不逊(sūn()

六、布置作业:

抄写并解释课后词语。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感悟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概括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

2、通过典型事件提炼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问(5分钟)

1、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小组2号)

2、变换了几个地点?(小组5号)

明确:1、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2、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二、自主学习,思考讨论:(5分钟)

1、随着地点的转移,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小组2号)

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D.、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E.、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F、我与藤野先生的告别

G、我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三、合作探究: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20分钟)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的6——23段

1、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小组4号)

2、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小组3号)

3、“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小组2号)

明确:

1、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白描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学者形象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2、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尊重科学

关心解剖实习:真诚关怀、正直无私、热情

了解裹脚: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

小结: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正直热诚的人。

3、“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四、课堂小结: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同学们概括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并通过这几件事提炼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课堂检测(5分钟)(小组5号)

4、本文写的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个典型事例是(8分)

①②

③④

这些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是

①②

③④

答案:①添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②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

③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④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六、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典型事件→人物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提问(5分钟)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小组4号)

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E.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二、自主学习,思考讨论:(10分钟)

1、在文中叙述的几件事,各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组1号)

A.在东京所见所闻-------------憎恶至极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敬仰忧国

C.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D.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E.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忧国忧民

总结:这是文章的暗线——感情线索——表达爱国之情

三、合作探究:(15分钟)

1.精读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小组4号)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污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小组2号)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3.精读第24---31段,思考:

(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小组1号)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小组3号)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3)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这句话有什么意思?这样一来的结尾有何作用?(小组2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

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四、课堂小结:

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五、课堂检测(8分钟)

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⑤“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本段文字出自,本文选自,作者。(小组6号)

2、第①句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表达了“我”的思想感情。(小组2号)

3、第⑤句中的“他们”指代的是。(小组4号)

4、第⑥句中的“这一声”指的是。

“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小组1号)

5、第⑦句中划线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闲看者的精神状态。(小组5号)

6、结尾一句“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指的,表现了作者强烈的

精神。(小组3号)

答案:1、《藤野先生》《朝花夕拾》鲁迅

2、议论。愤慨

3、具有狭隘民族偏见和军国主义思想的日本青年学生。

4、万岁。作者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5、反问。麻木

6、弃医学文。爱国主义

课后反思:

篇二: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线索,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内容与主旨。

教学难点

1、揣摩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恩呢?鲁迅先生在日本又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又怎样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良师。(板书课题与作者)

作者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选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拴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赞美)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可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明确课文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了解故事背景:作者在东京有哪些所见所感?

(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请标出这一段里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讨论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总结: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

问题一: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生活俭仆。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

过渡: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刻画藤野先生?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问题二:学生阅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讨论明确: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6—10段写一位新老师到班上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要求写出老师的外貌、神态、声调、语言、行动以及同学的反应,自己对老师的印象等。

第二课时

一、老师印象,激趣再读。

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和预习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选取了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二、合作探究,研读品析。

1、感知作者情感(爱国)

课文除了写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两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之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C.弃医从文:—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D.离开仙台: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

学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好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两件事情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2、探究文章主题

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简介师生情)

三、品读提升,语言揣摩。

1935年日本要出《鲁迅全集》的时候,曾经问鲁迅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要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见作者对先生的怀念。

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讨论明确: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四、课文总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后记:

篇三: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初读课文,思考完成:

1、划出文中生字词。

2、给题目添加修饰词,感知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

()的藤野先生

3、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根据地点变化,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4、本文写了作者作者与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从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三、阅读完毕,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学生展示教师进行归纳。

1、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具有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精神)(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

3、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4、

事例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写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

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课课练:课前预习内容

篇四: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藤野先生爱生正直无私的品质。

2.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爱国义无反顾的品质。

第一部分:导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之学者必有师。这说明教师对一个人成长与成才至关重要。鲁迅先生写过对他影响很深的三位恩师,分别有寿镜吾、藤野先生和章太炎。其中,他写藤野先生最倾注了深情。

第二部分:初级挑战——整体感知

1934年,日本岩波书店计划在“岩波文库”收入鲁迅的作品,编成《鲁迅全集》,并由诗人佐藤春夫与增田涉翻译。增田写信给鲁迅,问应当收入哪些作品,鲁迅回信说:

屏显:

“都可以,只要你们觉得好就收;不过,只是希望能将《藤野先生》收入。”

默读全文,请有理有据地证明鲁迅先生希望能将《藤野先生》收入《鲁迅全集》的N种理由。

预设:

藤野先生

为我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为我纠正解剖图要求严格;

关心我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替我诘责学生干事污蔑无私正直……

他站在“我”的角度

担心“我”;

关心“我”;

无比信任“我”……

第三部分:中级挑战——咬文嚼字

1.情境还原读。

屏显: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原句)“我叫藤野严九郎……。”(改句)

改句更合常理。你们怎么看?

活动:学生演读。

预设:看出藤野先生亲切随和

2.替换标点读。

屏显:“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原句)“拿来我看。”(改句)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亲切随和的藤野先生此时用陈述的语气说话,不是更符合他的性格吗?鲁迅先生是不是用错了标点?

预设:

使用感叹号,表示藤野先生说话时的语气坚定,不容商量。

也看出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工作认真负责。

3.删改句子读。

屏显: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原文)

“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改文)

原句语言啰嗦,改句更简明得体。你们怎么理解?

预设:原句中“你看”用商量的语气和鲁迅对话。“──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破折号后面的语言,表示对鲁迅移动血管位置的真实内心的理解,但委婉中又不失坚定的力量:对学术不讲究美感,要尊重事实。

改句很直接,有命令的口吻。商量的语气鲁迅尚且“还不服气”,改句更会让人产生对抗情绪。

小结:

藤野先生

对待自己的生活

总是不拘小节,

但是

他亲切随和,

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对待学术一丝不苟;

对待科学执着坚持。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2.合作探究,品味对话,走近人物。

3.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合作探究,品味对话,领悟人物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

2、检查预习:作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了哪几件事?

(1)、添改讲义

(2)、纠正解剖图

(3)、关心我的实习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三、品味对话走近人物

1、请找找作者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的交往中写了哪些对话?

学生交流发言

2、分组合作探究学习,选择一处语言描写:

明确要求:读——读对话;品——品语言;想——想品质。

3、学生分组分角色探究,品读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和品质:

(对话不完整的,请展开想象,添加恰当的人物对话)

(1)分组探究品读;

(2)交流探究,走近人物。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我的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阅读在仙台的其他部分内容,想一想,藤野先生还有哪些可贵的思想品质?

篇五: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教学难点: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课程导入

导入一(故事导入):1998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日本仙台市参观了鲁迅纪念碑(出示图片)。鲁迅的纪念碑为什么建在仙台呢?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什么关系?鲁迅在离开仙台二十年后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重温那一段往事。

导入二(复习导入):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自主探究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2.交流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3.知识链接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立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鲁迅的三位恩师

(1)寿镜吾(私塾先生):封建的老师,总是爱用戒尺来吓唬学生,却不会真打。知识渊博。死板的寿镜吾先生作为鲁迅的启蒙老师,对鲁迅的作品起着很大的影响,他的骂世和他的爱国精神也同样传到了鲁迅身上。对学生严厉,但教学的严厉中又带着轻松气氛。

(2)藤野严九郎(解剖学教授):在日本关心鼓励鲁迅,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关键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个日本人,令鲁迅难忘的是他没有民族偏见,对自己一视同仁,热情地教育。他是一位没有民族偏见,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要求严格,尊重他人,热情诚恳的人。

(3)章太炎(学者、革命家):十分爱国,却又明是非,不会盲目地爱国。他的革命业绩甚至比他在学术上的造诣还深!太炎先生最令鲁迅敬佩的是他的革命精神,也影响了鲁迅一生。正直,有革命之志,引原文中一句话“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后来,退居于宁静,有人批评他,但在鲁迅心中,老师仍是后世楷模。

4.积累字词

(1)注音

绯红(fēi)烂熳(màn)芦荟(huì)

解剖(pōu)不逊(xùn)匿名(nì)

诘责(jié)瞥见(piē)畸形(jī)

寒颤(zhàn)发髻(jì)

芋梗汤(yùgěng)杳无音信(yǎo)

(2)解释词语

①绯红:鲜红。

②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

③不逊:傲慢;无礼。

④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⑤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⑥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

⑦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⑧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⑨毫不介意:对不愉快或不满意的事,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丝毫不往心里去。

阅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1.课文是围绕什么中心选材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

3.文中记叙了藤野先生几件主要事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贵品质?

方法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抓住关键性词句。

交流点拨:

1.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选材。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

2.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3.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

(二)深层探究

1.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仔细阅读课文38自然段,请作简要的概括。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

1.(1)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2)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3)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4)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5)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写这些都是为表现“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感激、怀念和愧疚,具体表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宿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内容丰富,形散神凝,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全文,使每个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篇六: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线索,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内容与主旨。

教学难点

1、揣摩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恩呢?鲁迅先生在日本又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又怎样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良师。(板书课题与作者)

作者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选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拴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赞美)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可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明确课文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了解故事背景:作者在东京有哪些所见所感?

(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请标出这一段里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讨论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总结: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

问题一: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生活俭仆。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

过渡: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刻画藤野先生?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问题二:学生阅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讨论明确: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

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6—10段写一位新老师到班上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要求写出老师的外貌、神态、声调、语言、行动以及同学的反应,自己对老师的印象等。

第二课时

一、老师印象,激趣再读。

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和预习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选取了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二、合作探究,研读品析。

1、感知作者情感(爱国)

①课文除了写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②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③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④两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⑤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之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C.弃医从文:—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D.离开仙台: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

⑥学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好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两件事情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2、探究文章主题

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①“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②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③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简介师生情)

三、品读提升,语言揣摩。

1935年日本要出《鲁迅全集》的时候,曾经问鲁迅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要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见作者对先生的怀念。

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讨论明确: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四、课文总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

教学后记:

篇七: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分析: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阅读现代文,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本文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字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含义。

2、收集鲁迅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3、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4、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5、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6、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7、联系背景理解鲁迅对“清国留学生”、“爱国青年”、“正人君子”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

1、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2、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提问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复习鲁迅作品及出处)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藤野先生简介:藤野先生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作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

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

三、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生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抑扬顿挫、绯红、宛如、驿站、油光可鉴、畸形、不逊、匿名、杳无消息、诘责、凄然、教诲、深恶痛疾、瞥见、解剖、发髻、

2、跳读课文,找出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思考问题:

①文中从第几段开始描写藤野先生,是以怎样的一个形象出现?②在与藤野先生相识之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之间发生的哪些事情?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由此我们看到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具体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③作者对藤野先生有怎样的感情?

四、交流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班内交流。

1、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治学严谨、生活简朴的学者形象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2、课文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

①藤野先生为鲁迅添改讲义,从“从头到末”、“一一订正”、“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等处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关心。

②藤野先生为鲁迅纠正解剖图,“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

③藤野先生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从“担心”、“放心”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待鲁迅是热情诚恳的。

④藤野先生向鲁迅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说:“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求实精神。

五、课后作业

总结归纳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来归纳一下(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不拘小节,热情诚恳,求实务实)既然藤野先生是这样一个热心关心“我”的先生,按理说“我”应该继续留在仙台学习,但为什么“我”却选择放弃学医呢?(学生讨论,请同学回答)

明确: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通过这两件事让作者内心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是中国人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挫伤,因此决定弃医从文,改变自己的志向。

2、作者是怎样描述“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之情的?

明确: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与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相比起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就显而易见了。

小结: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写出了师生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了师生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3、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感激的、怀念的,正如他在文中所说的“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那这种感激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明确:①装订收藏讲义;

②悬挂先生的照片;

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力量。

教师总结:藤野先生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生活简朴、治学严谨、具有求实精神的学者形象。但是更可贵的是,藤野先生对待鲁迅没有民族偏见,而是热情真诚地关心和帮助鲁迅,这正是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

4、以上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相别以及抒发自己对其思念感激之情的全部内容,但是大家仔细看一看文章开头就直接写作者来到仙台学医吗?(没有,先到东京)对,作者是先来到东京,那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有哪些呢?

明确: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盘辫子、学跳舞。

5、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①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②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2)、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明确:“日暮”有“日暮途穷”之意,触发鲁迅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其实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作者就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来统摄全篇的。除了文章开头对留学生的态度及所记住的地名以外,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贯穿全文的另一条线索。

6、划分层次

整篇文咱们已经学完了,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将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段落层次的划分可以以作者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明确: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写在公园赏樱花;在会馆,留学生学跳舞。)

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回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主要写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7、文章主旨

本文表达了我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以此同时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8、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要求严格、治学严谨、循循善诱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没有民族偏见的优秀品质

9、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篇八: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感悟,在交流中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本文难点较多: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

(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大家是否记得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的哪些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今天我们继续地来学习鲁迅的另外一篇文章《藤野先生》。

1.作者回顾:

鲁迅(1881一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2.导语: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本文写于作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忱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正课

1.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仙台

3、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全文共有38段,可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4、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感情线索是什么?

围绕藤野先生的这一中心组织材料,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

以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爱感情线线索

5、上野樱花烂熳的时节是怎么样的?示图(见课件)

6、在这烂熳的时节中作者在东京的见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个词可看出来?

讨论、明确:作者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盘着辫子”地赏樱花,闻到了中国留学生吵闹“响得震天”,污浊,”。

无非:只不过。表露了作者对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7、“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8、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么特点?为什么抓这个特点?

抓住了“盘着大辫子”的特点。

——在当时,有无辫子可以区分对清王朝的态度。抓住这一特点,可以画出他们的灵魂。

9、理解作者的修辞艺术:(见课件)

(1)、“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有嘲讽意味。

(2)、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什么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10、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11、“成群结队”和“实在”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12、第一段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有何作用?

13、不离题。它有两个作用:

(1)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2)表现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暗线,也是主题的一个方面)。

三、小结:文章围绕藤野先生的这一中心组织材料,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以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爱感情线索,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以及赞扬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四、作业:预习第二部分:找出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五:板书:一、(1---3)在东京:见闻和感受———失望

二、(4---35)在仙台:相识、相处、相别

三、(36---38)离开仙台:怀念(弃医从文)

叙事线索: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

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情感(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三、正课

(一)学习第二部分,给第二部分分层

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请划分并归纳层意。明确: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为什么写只记得两个地名?

日暮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后曾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事败后长住日本讲学。他是浙江余姚人,离绍兴很近,可谓鲁迅先生的“同乡”,鲁迅很敬重他。

目的:抒发自己的爱国主义感情。

3、精读第5语段,思考: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怎么理解?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4、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学者形象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5、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4)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5、鲁迅为什么要学医?是哪两件事促成了作者弃医从文?

对于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作者曾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1)匿名信事件(2)看电影事件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地刺激了“我”。“匿名信”事件使“我”深感弱国弱民备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我”深感“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

6、想一想“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7、.提问:“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讨论、明确:(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3)被刺痛了的人(我)。

8.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讨论、明确: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9、“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10、“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

(二).细读第三部分,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表达这种感情?

感激、怀念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

(2)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讨论、明确:“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3)、结尾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

三、小结:课文以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为明线,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暗线,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恩师真挚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见课件

本文地址:https://www.zuowenzhou.com/chuzhong/zhongkao/1227948.html

  • 标签: 藤野 八年级 教案 上册 语文 藤野先生作文
  •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选8篇)作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八年级上册语文藤野先生教案(精选8篇)作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

    CopyRight 作文周 201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5664号-2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您发现本站存在您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